通讯员 李良旭 刘相
入冬后,黔南州各地仍涌动着踔厉奋发的干劲,升腾着昂扬勃发的活力。田间地头、村企厂房,党员干部和群众忙在其间、乐在其中,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
近年来,黔南州着眼强村富民目标,聚焦强基赋能、带富增收,着力打好党建引领“强双基”组合拳,不断释放乡村全面振兴活力。
减负之后干劲更足
位于独山县城近郊的百泉湖村,山水林田错落有致。今年秋季,当地果园周边盛开的五彩斑斓的百日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百泉湖村党委书记岑天武经常组织村“两委”干部商议如何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稳定周边群众收入。“目前村里有18家农家乐,我们要在民宿上转型,吸引重庆、湖南、广西等地游客。”岑天武说。
曾经,各种会议、工作表等牵扯了村干部们的大量精力。“现在,县乡一些会议不再硬性要求村干部参加。我们有了更多时间琢磨上级政策、谋划产业发展,一门心思为群众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岑天武说。
为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让村干部轻装上阵,担主责抓主业,黔南州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村级组织会议多、报表多、牌子多、检查多等突出问题,把文件变清单、措施变指南,持续推动真减负、增效能落地落实。
说到减负,龙里县五新村党委书记余红霞同样深有感触:“现在我们村干部一门心思想着村里如何发展,群众如何增收,环境如何治理好……目前正对新民河沿岸进行环境提质改造,准备植入一些休闲娱乐产业,让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黔南州共清理摘掉村级组织“4+2”以外牌子2.27万块,精减州级制发表格92.30%,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下降57.58%。
异地跟岗提能促干
“牛肉大小要均匀,真空包装一定要密封好,订单编号要再次核对……”三都自治县中和镇甲化村牛肉加工厂正在紧锣密鼓赶制订单,村党总支书记陆怡在一旁叮嘱。
2023年,甲化村合作社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带动群众养殖100余头肉牛,并注册了“甲化水乡”品牌,产品远销北京、广东、陕西等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
甲化村之所以走上肉牛养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得益于“领头雁”陆怡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村跟岗3个月的思维转变。
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以来,黔南州村干部队伍整体学历、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但能力素质与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现实需要还有差距,很多刚上任的村党组织书记有想法没办法、有思路无出路,满腔热情却打不开工作局面。
为此,黔南州以深化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提能行动,有计划地组织村级带头人跨省跨州跨县异地跟岗学习,通过拜强者为师、与强者同行、跟强者求教实现提能促干。
在黔南州,像陆怡这样前往异地取“致富经”的“领头雁”还有很多。截至目前,黔南州已先后选派11批次47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跟岗,其中213名到广州市白云区、黄埔区、荔湾区等发达地区村(社区)跟岗。
“三带”行动强村富民
“在村里的带领下,我们的集体产业实现连年丰收,今年分红我的最多……”9月22日,在福泉市黄丝镇黄丝村举办的福泉市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黄丝村村民黄桂芝拿到7万块钱的分红,心里乐开了花。
“目前,黄丝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及精品水果产业,村集体经济已突破500万元,我们给148户分红45万元。”村党委书记袁怀龙介绍,“在发展过程中,党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组织动员、技术指导、生产管理、销路拓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为解决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群众增收致富门路窄的问题,黔南州实施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强村富民“三带”行动,明确村党组织动员群众、盘活资源、发展产业三大任务,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抓班子、引能人、找项目、用科技,以及在乡党员和外出党员抓产业、带创业、帮就业等责任,形成全面带起来、推动富起来的发展新态势。
如今,山旮旯变“金窝窝”、小产业变大产业的故事越来越多。
今年国庆假期,罗甸县大井村,青山绿水,游人如织。白天,到处可见游览观光、打卡拍照的游客。夜幕降临,浪漫的篝火晚会、布依山歌对唱、露营烧烤派对……各种互动体验和特色活动热闹非凡。
过去,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大井村闲置房屋、抛荒耕地达85%以上,常年在家人口不足20%。近年来,村党组织聚集起一批年富力强、善谋会干的致富能人,组建运营公司,多元布局旅游业态。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2年的26万元增长到300余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务工、自主经营多种收入加在一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据悉,为促进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作用发挥得更加强劲有力,黔南州整合15家部门资源出台58项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健全完善收益分配激励机制。目前,该州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4.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