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获得知识

“研学+”为学生打造行走多元课堂

修文四小学生走进茶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课。(修文县第四小学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双曲幕影院、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10月22日,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正式面向公众运营。在过去一年的试运营期间,“红飘带”吸引了100万人次体验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成了贵州红色旅游的新地标,也吸引了省内外一批批研学团队前来交流学习。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研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正逐渐成为学生们课外学习的新风尚。贵州凭借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把红色文化、人文风情、科普基地、自然生态等元素与研学相结合,从“研学+”出发,打造行走的丰富课堂,推动“研学游”向“研学优”转变。

“研学+思政课”,“红飘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红飘带”是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学生们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和艺术手段中,沉浸式感受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经典场景和故事。

“桥”见贵州,瞧见科技,走进国内最大、贵州省内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在桥梁科普课堂上,讲解员生动地向每一支研学队伍介绍着通用技术在桥梁工程的运用,使平日晦涩难懂的桥梁与物理相关知识,在坝陵河大桥映衬下走进了师生的心里。

“研学+科普课”,活用科普资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更好开展研学活动,桥梁博物馆自2021年正式开馆以来,与100余所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累计接待研学游团体20万余人,成为省内外学校开展研学活动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在桥梁博物馆,师生通过搭建桥梁模型、参加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坝陵河大桥等形式,了解贵州桥梁发展历程和桥梁建设的创新技术,开启桥梁科普研学之旅。

融合地域特色,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也成为展现贵州多彩文化的重要场所,“研学+非遗体验课”带领着学生了解贵州的文化底蕴。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传承人指导孩子们体验学习制作泥哨和蜡染;走进丹寨万达小镇鸟笼手工制作工坊,学生将竹条嵌入笼身,耐心制作鸟笼……

“我喜欢这样的采茶活动,能够学到很多采茶的知识。”近日,修文县第四小学以《茶之道》为主题,组织一至三年级学生开展研学活动,500多名师生来到贵州省林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阳光沐浴下,体验了一堂特别的劳动课。

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研学+劳动”体验式课堂上,修文四小学生们背上竹篓,戴上斗笠,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分辨、挑选及正确的采摘手法,学生们有模有样地采摘茶叶,同时了解和体验茶文化、茶历史、茶礼仪。

“研学+”模式将研学与多领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赋予课外教育新的内涵与活力。在强调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研学不再只是一次走出校园的旅行,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获得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 2024-12-05 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获得知识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0936.html 1 “研学+”为学生打造行走多元课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