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诚克 钱星星
记者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普梯村见到王建时,他正忙着为村里修建的悬崖帐篷民宿设计吊灯。“在这里免费吃免费住,不做点事情心里过意不去。”随着铅笔在一沓设计图纸上沙沙作响,几组造型独特的吊灯雏形初现。
受村里推出的“共享乡村”计划吸引,王建今年已3次来到普梯村。
今年6月,远在山西大同的王建在网上看到普梯村“共享乡村”宣传介绍时,被古色古香的村容村貌所打动,立即动身来到普梯村。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让他深深迷恋上了这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返回山西半个月后,他又回到普梯村住了一段时间。9月初,抑制不住对普梯村的怀恋,王建再次返回普梯,开启了长住模式。
住在普梯村的日子里,王建利用自己的知识专长,不仅为悬崖民宿设计吊灯,还为村里打造了很多微景观美化环境。“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能够见证并参与村里的建设,很有成就感。”他对记者说。
普梯村位于黔滇两省交界处。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布依山歌古调、金丝榔古井、贵州龙古生物等独特资源,让普梯有着“七古村落”的美誉。
与很多村庄一样,因缺乏产业支撑,普梯村大量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村里的以老年人居多,村庄“空心化”日益凸显。
如何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资本?这是普梯村第一书记胡奇龙一直在探寻的答案。
“留不住人的村庄,注定没有未来。”胡奇龙意识到,只有把人引进来,尤其是年轻人引进来,乡村振兴才有希望。
如何把人才吸引到村里来?多次“头脑风暴”后,普梯村决定借鉴时下较为流行的“共享”模式,探索建设“共享乡村”。即:由古寨里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免费提供吃住,吸引外地游客到村里,让他们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发挥各自特长参与乡村建设,并量身定制一些产业项目,留住他们在村里创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乡村充满向往。‘共享乡村’就是希望把这部分人吸引到农村,让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与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碰撞,进而产生助推乡村发展的‘火花’,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普梯村古寨里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正伟介绍。
据沈正伟介绍,外地游客在享受免费吃住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公司组织的直播带货、线下体验店、民宿建造及管理、环境卫生维护等业务。有创业意愿者,还可享受房租减免等优惠。
“共享乡村”计划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家住黔西南州安龙县的贺朝霞在外工作了10多年,了解普梯村“共享乡村”计划后,她利用自己掌握的扎染技术,在普梯村开了一家名叫“蜡蓝印象”的旅拍店。在她看来,村里提供的免费食宿,让自己的创业成本和压力减轻了很多。
截至11月中旬,已先后有70多名外地游客前来普梯村参与了“共享乡村”计划,不少人一住就是1个月以上。这些游客年龄多在30至40岁之间,文化层次相对较高,不少人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来到普梯村后,他们纷纷发挥各自所长投身村里建设。
在“共享乡村”计划推动下,普梯村如今搞起了餐饮,书吧、影院等设施也投入使用,13个悬崖民宿正在修建,一些有投资意向的项目正在洽谈中,村里不少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务工、创业。
村寨的中央,一栋老屋正在装修。胡奇龙告诉记者,这栋老屋是村文创中心,装修后将在此启动“村播计划”,吸引全国各地网络主播前来普梯村直播创业,孵化“青年创客”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