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姚宝权 欧继花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聚焦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立足贵州省数字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四大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价值,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形成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赋能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举措。

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做好数字文化产业服务改革。首先需要围绕“四大文化工程”,匹配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做好数字文化发展的技术、市场、产品谋划。其次,要利用数字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智能化计算等省内完整的数字链,优化升级各类智慧文旅平台、数据管理平台,持续做好“一码游贵州”“智慧文旅产业生态平台”“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平台”等数字平台推广应用。

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改革。一是加快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主导产业,推动数字文化精品力作“泉涌”。深入开展“四大文化工程”内涵、价值研究,推动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文旅、现代演艺、数字场景等融合开发,要聚焦“Z世代”,做好18个世居民族特色文化内容植入“网文、网剧、网游”;二要谋划数字文化产业出圈发展。围绕“四大文化工程”,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合作,加快传统线下旅游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强化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线上线下融合式体验;策划联合新闻报道,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15省(区、市)联动旅游;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与教育、体育、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系统做好贵州特色的“温泉”“索道”“桥梁”等基建工程的数字化呈现规划;打造数字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做好“村BA”“村超”等贵州特色“村”字头文体活动网络立体传播;推动数字非遗旅游体验空间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做好数字化技术在革命历史遗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保护、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文旅个性化服务产业发展,做好特色康养、研学基地、度假酒店建设,满足文旅线下个性化消费需求;加强电商企业、网络红人与文化产地的合作,立足民族文化特色,开发、销售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创意产品。

完善数字文化发展保障机制,构建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优化市场环境、开展产业大招商、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一是要完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全面落实贵州省《民宿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标准及《支持全省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首批政策措施清单》等政策。二是积极拓展、引入发展资金。培育数字文化生产优势企业,助推“领航型”优质文旅企业融资需求,提升数字文化服务与品牌辐射力、影响力;发挥中小微民营文化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满足贵州丰富多彩、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求。三是做好产业宣传。发挥主流媒体文化传播的主导和优势作用,持续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做好“四大文化工程”建设成就传播,提升贵州文化产业知名度;加强国际交流,聚焦非遗资源,实施数字文化出海扶持计划。四是做好人才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支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本省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推广基金,推动政府、企业、外省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高水平文化创意人才、内容制作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资助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做好非遗传承培训,用好西部计划,引进更多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作者单位分别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本文系湖南省职业院校教改项目〔ZJGB2021033〕阶段性成果)

--> 2024-12-0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0875.html 1 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