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烨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引领作用,党员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号召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群团组织以及院校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支持、组织、鼓励各类人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认定其志愿服务的成果。不断拓宽社会动员渠道,用好网络动员方式,充分运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地融媒体中心等平台阵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不断提升应急动员能力,加强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培训,扶持各类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发展,深化志愿者与专业救援队伍和机构的培训与合作,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协同效能。
不断提升服务质效,运用闭环管理办法,形成志愿服务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流程质效管理。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服务政务改革、基层社会治理等党委政府重点任务,立足“服务老、养育小、让中青年发展好”等群众现实关切,同时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民间交往优势,加强志愿服务国际化项目建设。推出服务清单,做好效果评估,改进服务内容和实施办法。充分发挥贵州大数据资源优势,完善志愿服务平台系统,促进志愿服务与国家战略、百姓需求精准匹配,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打造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品牌,展示贵州形象、弘扬志愿精神。
鼓励发展具有地方和当地特色的志愿队伍,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以需求引领供给,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和老年志愿者等队伍。着重关注教育、医疗、扶老、育幼、助残等社会民生福祉以及百姓关心关注的“痛点”问题,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支持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建团队,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发达地区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志愿者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分层分类培训,依托贵州高校定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和类别的培训,培养吸纳更多专业人才,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立法保障,建立政策资源协调机制,整合政府、组织、企业及各方面的资源,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成本,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志愿服务基金会等方式,拓宽社会募捐渠道,多方汇聚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志愿服务运营管理。强化激励褒奖,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星级认定制度,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让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及家人也能置换到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和项目,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形成志愿服务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