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国海 刘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这为做好城市街道改造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城市街道是城市文化历史底蕴的“名片”、是城市现代规划治理建设的“缩影”。
实施城市街道改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街道惠人民的城市治理理念。做好城市街道改造工作,要深刻把握城市街道改造依靠谁、为了谁的时代之问,准确领悟建设什么样的城市街道、怎样建设城市街道的重大时代课题。着力打造宜居城市街道、人文城市街道、智能城市街道、满意城市街道,顺应街道发展客观规律,统筹好街道改造的设计风格、布局层次和智能普惠的多元需求,形成功能齐全、独具韵味、治理现代的城市街道格局。
城市街道改造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的必由之路。城市街道改造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要着眼普惠性、社会性、公益性和服务性民生效益。贵阳“新印1950”文创街区、虎门巷、鲤鱼街、青云路等城市街道改造,把生态、绿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街道布局的经济需要、功能需要、生态需要等多重维度,促进“文商旅”有机融合,激发出现代街道的活力。实施城市街道改造工程,就是从城市建设的维度进行演绎升级迭代,推动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实践证明,创新城市街道布局,协调自然和生态,坚持绿色街道改造理念,面向社会开放,实现城市街道改造成果由全民共享,是城市街道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
城市街道改造是建设美丽中国、增强人民获得感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美丽中国”的内涵、外延已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无论如何演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为实施城市街道改造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应人民需求、满足居民愿望、尊重群众意愿的责任担当和实践承诺。融入现代化、多元化的城市街道改造是重塑城市肌理,激发城市活力的内在要求,需要着力打造出独具人文艺术气息、兼具文旅休闲和普惠智能的现代化、绿色化城市街道。推动实施人、城、街、巷、文化和艺术融合发展,践行和打造美丽中国的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示范街道,不断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花溪十字街、黎平翘街、铜仁中山路等就是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城市街道改造是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增强居民归宿认同的必然要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始建于明朝的贵阳青岩古镇、发源于东汉的赤水大同古镇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古镇街巷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着历史、演绎着文化,形成了城市文化的“符号”。城市文化孕育于市井街道的人间烟火间、存在于街道社区中,滋养着城市人民。2021年10月,《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软硬件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街道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在城市街道改造过程中,既要尊重保留城市街道的独特历史文化,又要融入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还要满足现代都市需求,打造独特的城市街道群落,赋予城市历史文化活的基因,营造城市街道发展新场景。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其城市街道改造要聚焦打造独具特色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社群文化和治理体系,进一步激发市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心理认同和需求认同,做好城市文脉保留与延续。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