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盼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战略举措,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关系提出了全面革新的要求,亟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而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作用,激发其内在潜能与协同效应,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创造更加公平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锚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关键任务,坚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强化产权保护等措施,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加宽松、活跃的经营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提升国企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完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和政策支持体系,激活民营经济主体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协同发展、共生共荣。
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强化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打破地域与行业界限,促进商品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与高效配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打破阻碍新型生产关系构建的藩篱,实现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持续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确保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按其贡献获得合理回报。加快城乡要素一体化发展,促进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顺畅流转、高效配置;推动技术要素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化转化,激发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资本跨区域高效配置。同时,健全要素交易规则,确保交易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减少资源错配和市场失灵现象。构建统一高效的要素市场,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供资源支持和合作空间,促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加快构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收入分配体系,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相关薪酬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完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共同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健全公益慈善组织监管机制,确保慈善资源高效、透明使用,扩大第三次分配覆盖面,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奠定和谐稳定的社会基础。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强兜底性民生基础建设,形成覆盖面广、可持续性强的养老、医疗、保险体系,增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和风险抵御能力。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为其充分参与生产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健全针对平台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专项法规,明确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的责任界定,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技能提升与终身学习扶持,使劳动者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等领域,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主战场,加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聚焦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联动,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建立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明确科技成果的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降低转化门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流通机制,一方面,要加快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立法,确保各类创新成果都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另一方面,针对现有法律法规中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部分,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提供支撑。
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与国际相通相融的规则标准,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与市场整合打造透明稳定的制度环境。持续深化外贸、外商投资、对外投资管理等体制改革,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加强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注入全球化的协作动能。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4HZ0582〕、高校科研与教改项目〔SGDY2023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