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这里没有自来水,都是接水的,没办法!”下午四点多,住在江苏省无锡经开区华庄街道旺安村的吴洁,已经开始准备晚饭,因为没有自来水,吃水靠当地政府定时送水,每周两次,用水很不便。从十几年前开始,这里的居民就一直靠政府送水来生活,至今没有通自来水。(12月1日《扬子晚报》)
10多年的时间,旺安村群众吃水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靠当地政府安排专人每周两次给送水。政府用心良苦,老百姓的吃水却深感不便。每当送水车到来,居民需要排队等候、抢水,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原因自然是复杂的。原来这个区域曾经被纳入了拆迁地块,而根据规定,拆迁地块不再铺设自来水管网,于是当地采取个折中的办法:定期向居民直接送水,供生活所需。但没成想,这一送竟送了十多年。规划拆迁区域采取临时用水的应急举措可以理解,而既然已经不拆迁了,为何还是如此这般?在媒体关注之下,当地回应:就该村接入自来水的问题,已和水务公司接洽并拟定了施工图,自来水接管方案也好了,并签订了施工合同,落实了施工经费,最晚2025年1月1日前可以通水。
“自来水”不是“自己就能流出的水”。一个简单的问题拖了这么多年,问题值得追问和反思。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采取送水是一种“作为”。然而,这种“作为”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体现为没有积极推动解决真正问题上。比如,没有及时与有关单位和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早日实现通自来水;没有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改善这一地区的用水问题上,在确定“不拆迁了的情况下”不知道纠正错误的做法。
10多年里当地“拉车送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肯定不算少。很显然,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送水”不如“通水”。通了水,才能让源源不断的清水润泽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