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新产品层出不穷 抢抓“以竹代塑”机遇

赤水竹产业拔节而上

兴常美公司生产的刀叉、雪糕棍、吸管等竹制快消品。

竹浆模塑水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摄影报道

11月,正是采挖冬笋的好时节。清晨7点半,遵义赤水市天台镇星光村村民赵凤霞就背上背篼,带上小锄头,走进家门口的竹林中采挖冬笋。不到中午,赵凤霞的背篼里就装满了冬笋,她骑上电瓶车,驶向几公里外的扬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7斤6两,算你80元。”合作社负责人张利华掏出手机将收货款扫给赵凤霞后,便将这些冬笋交给工人统一去皮脱盖、分拣包装,并迅速发往距离最近的泸州机场、重庆机场,空运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

“最近每天能收鲜冬笋超5000斤,以不低于10元每斤的单价付给竹农。”张利华告诉记者,华南地区的商超十分信任赤水冬笋品质,是合作社的“老主顾”,每年要向合作社采购超20万斤鲜笋。

在两个山头外的天台镇新店村山坡的竹林中,12名竹农正忙活着砍竹运竹。村民陈益全是这支竹原料采伐队的组织者,52岁的他事无巨细,不仅要和竹林承包人谈价格、安排运输车辆,还要为雇来的竹农们备好午饭。

“干得多的一天可以采竹1000斤左右,能有200元收入。”老陈说,在赤水像他们这样的采竹队伍有很多,采伐旺季有几千人务工。

一天的忙碌采伐后,老陈和竹农们把一捆捆竹子拖到公路边装车后,运到距离较近的凤凰村竹原料切片厂进行加工切片,大货车再把加工后的竹条运往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料场。

泰盛是目前全国工艺先进、单系列产量最大的竹浆生产企业。

一头紧靠赤水优质丰富的竹资源,每年消耗本地杂竹近60万吨,另一头为下游企业提供优质竹浆,泰盛公司年产竹浆达36万吨,是赤水从原竹到竹浆再到竹浆衍生品全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从整根鲜竹——竹切片——竹浆(竹浆板)——原纸——生活用纸,或从竹浆(竹浆板)——竹浆模塑产品,赤水量大质优的竹资源,为产业链条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竹浆模塑的竹浆原料全部来自泰盛公司。”

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赤水第一家将竹浆制成竹浆模塑产品的企业,公司销售总监江祖泉介绍,企业在投产前做过竹浆模塑的填埋降解试验,竹浆产品在土里45天至3个月就能完全降解,其中80%能转化为有机肥,对土壤零污染,绿色环保可降解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这家今年5月正式投产的竹浆模塑包装企业,主要生产酒盒、酒托、月饼盒、鞋撑、餐盘餐盒、电子产品包装盒等一系列竹浆模塑产品,最近又签下一笔“环保”订单:制作白酒包装盒内托,用竹浆模塑代替传统塑料或泡沫内托。

距贵州竹塑公司5分钟车程的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根根楠竹正在生产车间内抽丝成条,源源不断为制作竹制品提供原料。

“赤水竹主要分为楠竹和杂竹两大类,杂竹制成竹浆原料提供给下游相关企业制成优质环保的纸制品,楠竹则可以生产竹筷、烧烤签、水果签、牙签、牙刷、竹刀叉勺等竹制快消品。”

兴常美公司董事长林礼清介绍,将竹制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竹渣等竹废料再利用,经粉碎后加工成机制竹炭,将竹炭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供竹质产品烘干工序使用。

作为赤水市去年从福建引进的重点企业,兴常美公司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投资1亿元,目前已全面投产,一年至少消耗楠竹10万吨,预计年产竹炭8000余吨、竹制品超1亿件,年产值8000万元以上。二期项目主要生产高端竹板材、竹装饰材料、竹厨卫浴、竹浆模塑等产品,两期项目建成后,企业可年消耗楠竹25万吨,年产值超4亿元。

除了生产竹浆模塑与竹制快消品,推广“以竹代塑”,还要提升重点场景替代比例。赤水市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先试先行,鼓励将竹制办公用品、竹制餐饮器具等纳入政府采购支持范围,推动白酒等领域用竹制或竹浆模塑包装材料逐步替代塑料包材。

“目前我们已编制了《赤水市竹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这是全国县级层面首个‘以竹代塑’产业发展规划,促成省市出台‘以竹代塑’相关政策措施在赤水落地。”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介绍,赤水正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以“12355”(即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两个目标,紧盯三个方向,全面推进五项行动,精准实施五个工程)工作思路,做足竹文章、做强竹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实现竹产业产值65.2亿元,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87亿元。

--> 2024-12-02 新产品层出不穷 抢抓“以竹代塑”机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0707.html 1 赤水竹产业拔节而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