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这一发射场建设以来首次承担发射任务,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看点一: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在首发任务中呈现出四个“新”,即新工位、新火箭、新机制、新团队。
发射场的发射工位位于文昌海岸,拥有更加广阔的安全发射角度,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修建发射场的技术和管理团队人员各司其职。此次首发任务中,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新型火箭,在长征系列家族里首创4米级箭体直径,实现了大直径、大推力,更有利于实现火箭的高性能。
这一火箭可根据任务需求适配5.2米、4.2米直径构型的整流罩,支持单星、多星不同轨道发射,将开启我国商业火箭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新篇章。
相比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首个企建民用的航天发射场,其任务组织和管理运作采用灵活高效的商业化机制,可以更好地聚集社会创新力量。
看点二:实现商业航天里程碑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范瑞祥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真正形成了执行发射的完整能力,补齐了商业航天的链条缺口,对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过去近十年,我国许多商业卫星、火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唯独缺少商业航天发射场这一基础设施,造成了部分商业火箭、卫星“有劲儿没处使”的现象。
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速发展“集结号”正式吹响。
看点三:发射平台突破传统技术模式
此次执行首发任务的二号工位,打破了“一对一”的传统,创新采用“通用型”接口设计;发射前后端设备并不固定,可以“模块”更替,“对口”更换,让包括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在内的19个型号火箭都能使用。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一号工位,在设计上同样进行了技术创新——取消了传统的导流槽,采用高出地面3.9米的导流锥,并通过发射台、导流装置和挤压式喷水系统,共同实现高温火焰排导和降温降噪,使整个工位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同时攻克了“7天发射、7天恢复”的难题。
看点四:组装、测试、转运采用“三平”方式 提高火箭发射频次
对于商业发射场而言,提高火箭发射频次尤为关键。如何改变设计来省时间、提效率?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答案是采用“三平”方式。
“三平”就是火箭的组装、测试、转运三个环节均在水平状态下进行。火箭在技术厂房里“躺着”组装和测试,随后载着卫星“躺着”转运到发射工位后整体起竖,只需再做一个简单测试,加注燃料后即可发射。
“三平”方式对于发射工位的设施要求比较简单,不需要吊装作业、垂直转运轨道、回转平台,火箭在技术厂房时已经做好测试“待命”,可以实现短时间转运和发射,工位设施不需要再“大包大揽”承担很多工作,发射后恢复时间较短,从而提高发射频次,降低发射场的建设成本。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未来将持续提高单个工位的发射次数,通过“三平”方式,最快可能做到“今天转场,明天发射”,让发射场的发射和使用效率更高。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