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钺洁 刘青 摄影报道
每年立冬过后、大雪前夕,娄恒都要与时间赛跑。
8大工序40多道步骤,十多年来,娄恒一直在严格按照外公和母亲手把手教授的传统技艺制作盘县火腿。
看着手里一大堆来自北上广的订单,他欣慰自己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有了回报。作为一名火腿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坚信,更广阔的市场在等着自己去打开。
入冬后,盘州村民有杀年猪熏腊肉的习俗,这段时间,猪后腿成为制作火腿的抢手货。娄恒每天都会开着车走村串寨,“从选肉开始,祖祖辈辈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全靠心口相传。”娄恒说。
盘州地处乌蒙山腹地,海拔高,湿度大,一年四季温度变化不大,特殊的气候是火腿自然发酵最适宜的“温床”,可以大量生产低盐的优质火腿。很多人都听说过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其实早在元朝时,《普安厅志》就有盘县腌制火腿的记载,经过代代传承,声名远扬。在2012年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后,盘县火腿更是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被并称为“中国三大火腿”。
近期气温低,娄恒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要赶在冬至之前就得全部腌好进入晾挂程序,所以耽误不起时间。”娄恒告诉妻子:“要快!”
不过,产出一只上好品质的火腿,更重要的功夫却是体现在“慢”上。
当年外公和母亲教娄恒制作火腿时,反复强调每一步工序都必须要有严格要求和把控,从上盐用量、晾挂方式、防虫细节、风干程度等,工艺复杂,皆须讲究,急不得更马虎不得。
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等待火腿与时间的融合。
娄恒说,这一年,最考验耐性,一旦有一只苍蝇飞进工坊产卵,火腿就会被大量污染,各种蚊虫也会想办法来进攻,每天两次查虫是雷打不动的必修功课。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一年间,许多行业会变化万千,然而,晾挂在通风作坊里的火腿仿佛被定格在时光中,这是手艺人们对呈现传统美食最大的诚意。
“回想起来,外公是用马驮着火腿上街售卖,母亲是在乡场上摆摊售卖,我的舞台就广阔太多了。”今年,娄恒参加了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赴上海交大学习期间,借助学校和同学的资源对接,成功拿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商超订单。
目前,娄恒在盘州鸡场坪镇有两个各200多平方米的厂房,一年能产出近700只火腿。但随着省外订单和电商订单不断涌来,现有的产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于是,他正着手扩大规模,新建2000平方米厂房。投产之后对原材料和用工的需求都会大增,周边将有近千名农户从中受益。
如今,盘县火腿已经走向全国市场,全市现有火腿生产企业16家,累计建成整只火腿生产线、火腿休闲食品等生产线20余条。2023年产量达1.1万吨,产值约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