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有鸟为邻

■ 杨秀廷

发现有鸟筑巢于书房窗外的雨棚内,是今年仲春一天的傍晚。鸟巢若碗状,造型有些简陋,悬垂的底部有几根枯草在风中飘动,像挂在窗檐上的一件朴拙饰品。

与鸟为邻,日子里便多了一分沉静。每天清晨,读罢几页书,我便往窗外的鸟巢望望。这时,就会看到一只鸟的头部,浮在枯草圈围的鸟巢上,头顶两侧自眼后各有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形成一条宽阔的枕环,头上顶着一团白,很是悦目。那鸟喙,有时向着窗子,有时向着我的方位。一旦发现我在观察,鸟儿便转动头部,或伸缩一下脖颈,像是在回应我。

一天,两天,几天后,我便知道那是一对白头鹎,我们当地人称“白头翁”。

鸟栖于树,筑巢于户,在乡村里,是稀松平常的事。

在乡俗的日常里,美的模样,也曾借用了鸟的眼神和羽毛,还有它们飞翔的姿态与婉转的歌声。

我的家乡锦屏县,是贵州省重点林业县,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一个个村寨,木楼人家罗列于青山、田园、树丛中,一幢幢木楼里,燕子衔泥筑巢,常常选农家大门上二楼晾台凹上去的那个部位,于木板下靠近板壁处安家。有的燕子则直接登门入户,在人家堂屋的天楼板下砌窝。

燕子来了,小孩子跑出去找伙伴,高兴地告诉他们:“我家有燕子做窝了呢。”“我家的燕子回来了,去我家看燕子啊。”大人们则每天观察燕子砌窝的进展情况,许多人家怕燕子窝的泥浆粘得不够结实,用竹片削成两根长15厘米左右的竹钉,钉入燕子窝倚靠的木枋或板壁,再在竹钉上摆放一小块平整的杉木皮,刚好托住燕子窝的底部,防止燕子窝脱落坠下。

燕雀来巢,是一桩乐事。燕子砌窝的木楼,乡里人亲切地称为“燕窝楼”。有燕子安家的庄户,人们说那是“和善人家”。

一群燕子,飞倦了,憩落于寨子里的电线上,叽叽喳喳的叫声引来了爱热闹的小孩。孩子们仰着头,一二三四五一只一只数过去,他们数着数着,就嚷了起来,好像争论哪一只燕子是谁家的。

燕雀在乡村的时光里飞来飞去,也飞进了风物和传说里。在民间歌谣和谚语中,有许多是与鸟雀有关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实也是鸟类的生存环境,鸟在天地自然中得到安乐,人才能获得自在。人们借助鸟雀与自然和人的关系,抒发情感,也寄托情怀。比如,流传在黔东南清水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十二月唱祝英台》,这首歌浸透着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现实,是江浙文化与黔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凸显的是山地民族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和生活理念。这首歌前三段的唱词都是与鸟雀有关,歌中唱道:

正月好唱祝英台,鸟为花开才飞来。

花开因为年十五,梁山因为祝英台。

二月好唱祝英台,燕子双双上门来。

燕子做窝养儿女,一双去了一双来。

三月好唱祝英台,阳雀催工叫得欢。

一来催得阳春早,二来催得百花开……

民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正如歌中所唱,“鸟”“燕子”“阳雀”,都是灵性的象征;“花开”“做窝”“催春”,也是美好事物生发的比拟。歌中还生动描述了节气与物候变化的关系,雨水节气“二候鸿雁来”,惊蛰节气“二候仓庚鸣”,在时序上分别与“燕子双双上门来”和“阳雀催春叫得欢”相对应,其实那是关于生命与美的歌唱。这是一首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集体交往“玩山”时唱的情歌,人们在比试肚才和口才的同时,感叹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又借了鸟雀聚散和万物生长凋落的情状,比拟凡夫俗子在尘世间经历的痛苦和幸福。

风行雨散,花开鸟鸣,万物萌生,都是一个个蓬勃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律动和情感、生气与活力。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一泓活水,一叶青草,一朵小花,一声鸟鸣,都是生命的寄托与福祉。

有鸟为邻,啁啾有声,悦耳怡人。每日晨昏,在书房小坐,我的心里便有了一种清新的期待。如果说,有鸟雀相伴的家园,总会有一种美好打动人心;那么,在人与自然相生相惜的时光里,人与万物相互成全的路途上,又该会演绎出多少动人的故事啊。

那天清晨,我读到了清代诗人戴亨的《题王郎中兰谷古槐堂》,其中一联诗句“好鸟偕其侣,同飞复同止”,画面鲜活,诗意圆融,甚得我心,似有一种诗情催我去看看窗外的鸟。但我终是没有去看。很多时候,安静地陪伴,也是一种最好的守望。美的事物,本来就以美的方式存在,如果我们不去打扰,那样的美,也许会静静生长在我们的心里。

我轻掩书卷,闭上眼睛,沉浸于诗歌景深中鸟雀营造的美妙意境里,心灵宁静,呼吸均匀。

--> 2024-11-2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0525.html 1 有鸟为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