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雯
冬日的阳光透过山间树影洒在上纳灰村的街道上,宁静的村庄透出一丝温暖。75岁的查仕学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向村委会。这位退休的小学教师在外奔波了大半生,几年前选择返乡定居。推开村委会的大门,他与村干部亲切地寒暄起来,不禁感慨道:“这些年家乡变化真大!以前的泥巴路不好走,村子也冷冷清清,现在交通便利了,大家的日子也红火了!”
从昔日贫瘠到如今的兴旺,上纳灰村的每一点变化查仕学都记忆深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纳灰村,是黔西南州兴义市一个典型的深山小村,贫瘠的土地与闭塞的交通让村民们举步维艰,只能肩挑手提运送、售卖农作物维持生计。“小时候,最怕下雨天。”上纳灰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罗顺林与查仕学一起回忆道,“泥泞的路上得带根棍子,一边走一边刮掉鞋上的稀泥。”
20世纪八十年代,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一度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21世纪初,随着万峰林景区的开发和乡村公路的修建,这座沉寂的山间小村迎来了大发展。“路通了,风景就‘卖’出去了。”查仕学谈起这些年的变化,脸上满是笑容。当时村里人纷纷翻修祖辈留下的老屋,尝试接待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客。传统的农耕生活逐渐与旅游产业融合,村庄从沉寂中苏醒,走上了通往振兴的道路。
“以前根本没想过,我们家能开民宿。”查仕福坦言,民宿不仅让家里的老房子焕发了新生,也让他找到了退休后返回家乡的新理由。如今,在上纳灰村,投身民宿经营的村民越来越多。通过一间间别具特色的小院,他们把家乡打造为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这不仅形成了以特色住宿和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乡村产业链,还大幅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在村里,年轻人查方发的生活方式则显得更“新潮”一些。他将自家的房子租给城市餐饮老板开设特色餐厅,自己则留在餐厅里做起了服务员。如今已经升为店长的查方发告诉记者,每天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餐厅里品尝菜肴,谈论万峰林的美景,他的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对于他来说,这个餐厅不仅是谋生之地,更是一个让世界认识万峰林的窗口。
“现在,马拉松赛道直接修到了我们门口!”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岑坤凤满脸笑意。她说,赛道的开通为上纳灰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以前主要依靠村里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现在又多了马拉松这样的活动,村庄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也越来越多,生意自然越来越好。”
“上纳灰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让坚果种植成为潜力巨大的产业。”6年前,外来创业者宋大方将坚果产业引入上纳灰村,创办了黔西南州不老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将其与万峰林的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推出坚果深加工产品,逐步打造出了“黔山地”品牌。
“坚果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罗顺林介绍,近年来,村里不仅引进了澳洲坚果和五星枇杷等特色项目,还对传统种植业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生态优质水稻种植以其绿色健康的特点备受市场欢迎,不仅提升了水稻附加值,也增强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此外,稻田养鱼也成为一大旅游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我们充分利用村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让游客不仅能采摘果实、垂钓休闲,还能感受布依族独特的田园生活。”
如今,村庄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万峰林的区位优势,以村民们的勤劳与智慧,将民族风情与喀斯特地貌的独特生态魅力相结合,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