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
为充分促进中国与国际人才互访与成果交流,11月17日,2024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是此次会议的主题,共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典、韩国、波兰、土耳其、尼泊尔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报告、研究生论坛等方式开展深入讨论,会议聚焦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产学研用新问题、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中国范例,也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
此次会议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自然资源部贵州喀斯特山地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协办。
瞄准重大战略需求 研讨地理前沿热点
2024年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在贵州师范大学齐聚一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新质生产力发展等议题,旨在搭建生态环境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交流平台。
聚焦新质生产力、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关键支撑,会议邀请地理领域具有卓越成就和极高声誉的专家、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陕西科技大学王传义院士,分享“生态环境材料与绿色低碳技术”;韩国国立江原大学禹卿植院士,探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地质公园项目之间的差异”;香港中文大学徐江教授,交流“数据驱动下的城市发展:贵州的经验”;德国巴伐利亚地质研究所李元教授,分析“地球主要挥发份的成因机制”;美国依隆大学肖虹林教授,总结“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转变:对中国贵州省市场化和城市化情况的考察”;香港大学黄波教授,关注“空间智能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丽江保护与发展协会的高级顾问卢卡斯・马德任斯基博士,聚焦“滇西北的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周忠发教授,讲述“立足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创新一流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及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探讨、分析和总结,会议呈现跨地域、多领域的丰富学术交流成果,有助于促进地理学科的传播、融合以及相关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细分主题、拓展交流,会议设置两个分论坛进行深入研讨。
在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分论坛,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克里斯托弗·谢尔顿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孟博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大卫・约翰逊教授等12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思想与成果交流碰撞;在研究生论坛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第九届硕博学术论坛,27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学校地理学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先后获批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与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团队先后获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等奖项。今年,地理学软科排名第13名,首次进入全国前15%,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会议开幕式上,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教授介绍。
“此次会议深入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质生产力两者的关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重点环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绿色产业为支撑、生态环境为基础、制度变革为保障,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肖远平教授希望,与会专家能够共同分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成果,深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坚持赓续黄大年精神,扎根西部办教育,立足“为学、为事、为人”,为西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创新一流人才。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生”全链条,创新“地理学”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组织申报的“地理学助推贵州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项目”成功获批立项,为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力支撑“地理学”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此,2024年至2026年,学院每年将继续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以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等形式,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德州理工大学、亚洲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院校开展交流访学。历经多年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92年,自然地理学获批省重点学科;2006年,人文地理学获批省重点学科;2011年,地理学获批省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入选省级国内一流学科,2020年作为引领学科组建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2023年地理学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晋级为B,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2023年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4年地理学软科排名第13名,进入前15%,并入选贵州省拟重点建设高水平学科和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学科建设名单。
推进产学研用协同 服务贵州生态文明
“喀斯特地形地貌是贵州最重要的省情之一,秉承国际喀斯特专家提出的世界喀斯特发育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有待于这里的研究成果而得到解决。因此,贵州师范大学师生长期以来在家门口的试验田做研究,服务家乡社会经济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教授说。
贵州师范大学以喀斯特为核心与特色的地理学自建校至今,已经走过了80余年历程。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始终践行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职能协同推进,立足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实际,积极开展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特色研究。
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团队针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探索建立符合喀斯特山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实施路径与支持体系,持续关注贵州省19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进与后续扶持体系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效益分析,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以科研项目为支撑,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团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大生态、大数据等重大战略行动,在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世界遗产申报与保护、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与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实施、区域灾后重建基础评估与总体规划、生态红线划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领域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团队,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入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质生产力两者的关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重点环节,形成一大批原创性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绿色产业为支撑、生态环境为基础、制度变革为保障,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