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各级帮扶工作队领着干帮着赚

紫薯产业带富棉花村

通讯员 杨丽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入冬,走进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紫薯产业基地,村“两委”干部正与村民一起挖紫薯、装车。

“一亩地产紫薯4000斤以上,大约能帮农户增收5000元至6000元,今年紫薯经营性收入预估在60万元左右。”棉花村党支部书记王堂亮盘算了一下收入。

“这还得感谢几年来一批批帮扶工作队帮着我们赚、带领我们干,现在村里主打紫薯产业,销量、品质都大幅提升,群众收入也逐年增加。”王堂亮直言。

王堂亮感谢的是近年来,中央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组团式”帮扶、省州县等各级帮扶工作队。

棉花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寨,早些年,因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匮乏,制约了村里产业发展。对此,帮扶工作队因地制宜,选定了耐旱的紫薯产业,并于2022年开始试种紫薯,鼓励213户村民种植了150亩。同时,积极协调争取帮扶资金,探索党员带头补种苗、补肥料、补耕地费和农户以土地参与、劳动力参与的“三补两参与”模式,引导农户通过劳动力、流转土地参与紫薯产业发展。

然而,紫薯产业虽然发展起来了,收益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全村紫薯产业纯收入26万元,扣除收购村民种植紫薯费用后,村集体收入仅2万元。“再去掉‘三补两参与’费用,我们一年白干了。”王堂亮说。

首试受挫。帮扶工作队通过调研后调整发展思路:抓产量、抓品质、抓销量,扩大效能、补齐短板。

针对紫薯产业“缺销路、缺技术、缺带动”问题,帮扶工作队商议出一条新路子:改变以往传统种植和销售模式,依靠科技、品牌、龙头企业、区域四个带动,实现科技赋能增产量、品牌赋能增价值、企业带动增销路。

帮扶工作队主动适应市场,分别与中国农科院蔬菜和花卉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在紫薯育苗端和销售端建立合作,在补全产业发展链条的同时,形成统一育苗、统一栽种、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的“四统一”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安心种、企业放心收。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源,在产品多样性上争取外部合作,同时深化村企合作模式,对紫薯进行深加工,开发紫薯干、紫薯面条、紫薯奶茶和营养餐等延伸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在帮扶工作队的协调下,中国农科院蔬菜和花卉研究所等相关科研院所专家多次到台江县就紫薯产业发展进行交流座谈,积极邀请国家甘薯团队的专家作为科技特派员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品种培育,并鼓励村“两委”班子及种植大户到杭州、徐州等地学习紫薯产业技术。

有专业团队指导和技术支撑,规模化发展也就有了底气。

按照“联农带农、抱团发展”思路,棉花村村“两委”依托“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带领村民进一步扩大紫薯产业发展规模。如今,全村紫薯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了560余亩。

产业规模上来了,销售渠道也逐渐打开。该村通过电商直播、紫薯基地认购、与企业达成产销订单合作等方式,让紫薯不但销得了还销得好。

“现在,我们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阿联酋迪拜以及东西部协作有关企业合作,已达成20万斤销售协议。明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王堂亮信心满满。

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仅紫薯产业,各级帮扶工作队以棉花村为“龙头”,带动邻近6个乡镇15个村共同发展,产业规模1000余亩,预计产量达400万斤以上,形成村村抱团、合力营销的发展格局,推动“台江高山紫薯”影响力不断提升。

今年4月,“台江高山紫薯”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收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贵州省首个获得此荣誉的紫薯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纳入《农耕农品记忆搜索名录》……

在各级帮扶工作队的合力帮扶下,“一个紫薯带富一方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 2024-11-28 各级帮扶工作队领着干帮着赚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40422.html 1 紫薯产业带富棉花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