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莉莉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近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提高科技供给质量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模式、创新要素的流通机制、技术研发的组织构架、创新主体的管理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各地区在科研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均具有不同基础和优势,不可能采用同一种路径、同一种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这两个主攻方向,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方式。通过瞄准国际标准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孕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应用策源地,培育新兴产业催化新质生产力;通过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消费升级孵化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贵州论证和探索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走差异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路子的一致性。
以系统性改革汇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合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这既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应然战略,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实践路径。众所周知,14亿年前的“梵净运动”,令贵州山野一举浮现,大自然数以亿年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在这片土地上塑造了125.8万座峰峦及其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贵州,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与能源资源富集形成空间叠加。贵州从发展实际出发,率先以“富矿精开”为着力点,紧扣“六大产业基地”建设的发展需求、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以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人才托举培养、科技创新券、经费“包干制”等改革事项,着力化解科技供给和发展需求“两张皮”。深化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矿业权出让+登记”制度,探索“净矿出让”机制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新机制,建立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减免出让收益和相关税收等激励机制,探索实现新旧模式的衔接与切换。实践证明,贵州以系统性改革促进生产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用资源为产业赋能“比较优势”,以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以实效性供给找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贵州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推动“从0到1”的源头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十四五”以来,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从2020年的全国第27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24位,2024年贵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首次突破50%,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贵州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科技领军企业集聚优势,梯度培育和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激发了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动力。截至2023年,贵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18户,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研发费用支出占研发总支出的比重达60.0%,研发强度为3.6%,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2年贵州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是2012年的2.3倍,新产品销售收入是2012年的4.5倍,高技术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是2012年的5.8倍。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53.58亿元,同比增长49.4%。目前全省共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705家、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72家。高能级平台布局正逐步向重点产业聚焦。其中,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正在成为贵州着力打造创新高地核心引擎的创新策源地。实践证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就是要将具有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先进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更高科技、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现实生产力。贵州,以融合为“产业”创造“新质生产力”,以科技为“企业”赋能“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链条性思维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韧性,催生新动能新优势新经济引领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贵州围绕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烟酒工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新技术应用,推动磷化工向新能源电池材料延伸、“煤—焦—氢”煤炭综合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打造了“贵商易”“贵政通”“贵人码”等一批“贵”字号数字应用,全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从2020年的33.4提高至2023年的46.5,其中,工业融合水平连续七年领跑,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深入推动“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实践中,贵州聚焦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等新兴领域通过“四化”基金和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投入,目前全省总算力规模为31.76EFLOPS,综合算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统调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占电源总装机容量比例超过27%,2023年发电量达239.7亿千瓦时;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年产值突破千亿,新动能电池材料成为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产业。在新业态方面,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新型服务业加速崛起,智慧旅游、线上医疗等数字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15%。在新模式方面,贵州推动大数据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生态+”复合产业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实践证明,贵州用算力赋能百业,以能矿资源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为核心建设产业基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