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我们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投入2.2亿元升级智能制造,实现从生产到物流全过程智能化。”贵阳万江航空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韬说。公司先后4次升级雨刮生产技术,使电机体积缩小10%、重量减轻18%、防水性能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也随之提升。
“黔南高新区一直专注于高和新两个要素,来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企业。”福泉市委常委、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翟建新说,“福泉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了一个飞跃,尤其是优强的企业,成为行业标准的参与者、制定者,也是引领者”。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发〔2022〕2号文件提出,“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贵州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育产业“繁花”。
新兴产业聚“势”
今年8月,在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区的一处空地上,一场破坏性实验正在进行——重达24吨的挖掘机履带在两节直径500毫米的管材上缓慢向前滚动,管材历经碾压后,外观形态却保持如初。这款产品生产用到的“特种聚烯烃塑料管道强韧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包括康命源公司在内,安顺高新区落户的企业中,有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3家高新技术企业。
自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贵州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以来,安顺高新区坚持求“新”探索,以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特色轻工+数字经济(绿色算力)的“3+N”产业体系为跃升转型根基,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在区内企业中持续涌流。
高新区不断集聚科技的种子,萌发出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
传统产业焕“新”
“新产品研发出来以后,可以把四个功能集中在一个控制器里,产品的体积更小,更有竞争力。”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文杰说。去年以来,大地和电气不仅加大新品研发力度,还投入1200万元新建了这条正在调试的新能源商用车驱动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0万套产品。
“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红花岗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贵州持续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促进全省工业集约、高端、绿色、智能、特色发展,加快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方式,对原有的生产设施进行升级和优化,产业提质升级不断加速。
据10月28日发布的贵州经济“三季报”显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前三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4.4%,增速高于工业投资4.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7.4%。
未来产业谋“远”
“我们在创造下一个时代”。4年前,汪彪从上海回到家乡贵州,被翰凯斯创始人喻川对未来的构想打动。“花坐公交车同样的费用,享受到车来找人接人,车上还可以是便利店、健身房、咖啡馆,谁能拒绝这种服务呢。”
今年8月,由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产品——Robobus(无人驾驶小巴),获批全省首张载人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可在贵阳高新区沙文园智能网联示范区测试的特定开放道路行驶。截至目前,Robobus2024年的订单总量达千台。
“贵阳高新区根据‘强省会’行动和‘四城’联动的发展要求,围绕贵州科学城谋划建设9.09平方公里的科技创新辐射区,同时我们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贵阳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对外合作处副处长成菲菲说,“我们还引进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资源,建设了大数据研究生教育基地,实现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智力资源精准对接。”
未来,贵州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