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父女村医的坚守

结束对一位患者的随访,王刚瑞、王仕兴父女又踏上新的出诊路。

每次出诊前,王仕兴总会帮父亲把白大褂整理好,这是属于父女俩的仪式感。

更多精彩请扫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媛 尚宇杰 摄影报道

又是一个下雨天。

站在屋檐下,王仕兴将手伸出屋外探了探,“还好,雨不算大。”披上白大褂,背起药箱,她撑着伞走入雨中。

父亲王刚瑞倚靠在门边,清了清嗓子,大声叮嘱:“缺什么就打电话给我。”

这是一对村医父女的日常。30年来,用接力的方式,他们守护着六盘水市水城区花戛乡花水村16个村民组2000多人的健康。

花水村,地处水城、盘州、普安三地交界,北盘江南岸——一边是深邃险峻的峡谷,一边是滩多水急的毛虫河。

“30年前,没有村医和卫生室,村民求医看病需要到乡卫生院,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蹚河。”回忆起求医问药的当年种种艰难,王刚瑞连连摇头,方言不通的困境、翻山越岭的赶路,让生病后的村民大多只能无奈选择“大病拖、小病挺”。

望着眼前的漫漫“求医路”,亲身经历过求医问药的辛酸苦楚,当一名“赤脚医生”的念头,第一次在王刚瑞心中冒了出来。

打定主意,王刚瑞开始自学医术。并于1992年、1994年两次被选派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专业医疗培训,通过考核后,成为花水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村医。

奔走山乡,一个月磨破一双解放鞋;摸黑前行,手电筒筒身被磨得锃亮……王刚瑞辗转16个村民组,一走便是26年。

“有时候爸爸前脚才出门,后脚就有村民找上门请他出诊。”捂着肚子腰弯成虾米的壮汉,脸红扑扑哭闹着的孩童……因着同样的理由聚集在王刚瑞门前,那些治愈后的真诚致谢,刻在了女儿王仕兴脑海中。

“爸爸,我想学医,以后给乡亲看病。”2010年,王仕兴前往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临床医学药剂专业。3年学成归来,花水村迎来了第二位村医。

207名慢病病人每年随访6次以上;365天全年无休随叫随到……一次次出诊,王仕兴在一声声“谢谢王医生”中理解了村医的职业价值,也更理解了父亲的担当。

时光见证了王仕兴的成长,也记录下花水村的新变化,“组组通”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村口建起了卫生室,医疗设备“鸟枪换炮”,村民有了健康档案,王刚瑞换上了摩托车,王仕兴用上了新电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守护好基层群众健康,归根结底要靠人。近年来,六盘水市水城区着力补齐卫生人才短板,解决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瓶颈问题。村村都有卫生室、村村都有医务人员,所有村(居)卫生室都配备有1名以上合格村医。

而今,62岁的王刚瑞褪去“村医”角色,成为女儿王仕兴的帮手。

出诊回来的王仕兴轻拍头发上的雨水,径直从药柜里拿出配好的药,还未放下药箱,便要再次出去。“爸,我去出诊了,一会有人要来拿药,交给你啦!”

背起药箱,王仕兴再度走进雨中,一如30年前父亲那般坚定。

--> 2024-11-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9880.html 1 父女村医的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