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雪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华姝
前段时间,贵阳市花溪区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二次供水蓄水池设备清理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世兰。
“蓄水池是居民饮用水中转站,关系着社区1000多名搬迁群众的用水安全。清洗蓄水池等供水设备需要专业人员,社区经费有限。”赵世兰坦言。
转机来自一场支部共建活动。10月下旬,南溪苑社区党支部与结对共建的花溪区委组织部党支部开展座谈,赵世兰试着提出社区面临的难题,没想到在区委组织部对接协调下,很快,贵阳市水务环境集团花溪水务公司免费帮助清洗并进行全面消杀。
今年以来,花溪区持续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市、区两级机关基层党组织与辖区8个街道70个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在组织联建、实事联办、难题联解上下功夫、求实效,持续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提升街道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质效进一步提高。
组织联建强堡垒
今年9月的主题党日活动让黄河路街道国际新城社区的党员同志直呼“不一样”。这是国际新城社区党总支与结对的花溪区应急管理局党支部共同开展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中,来自区应急局的党员同志演示灭火器使用方法,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开展应急处置培训。
国际新城社区辖区面积0.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00余人,人口密集,老旧小区多。“社区‘两委’干部和网格员普遍缺乏消防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国际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锦翠直言。支部结对后,社区提出需求,双方商定以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开展培训,帮助社区党员干部和网格员提升消防及应急处置能力。
“机关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首先就是推动党员的联系和党组织的交流,构建上下联动、互融共通的结对共建体系。”花溪区委组织部干部宋雪梅介绍。
聚焦活动共办、队伍共育、阵地共建“三共机制”,全区已组织机关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活动200余次,推动机关基层党组织4000余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结对社区报到,参与为民服务;同时围绕“六有”标准,把机关党建资源、阵地资源、服务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等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放共享,放大党建聚合效应。
通过结对共建,机关和社区党组织在基础党务工作上实现互学互鉴,机关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排队抓尾”、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等中心工作,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提升把方向、管大局能力,街道社区党组织队伍和阵地建设水平持续提高,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
实事联办惠民生
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花溪区推动机关党员下沉社区,助力街道社区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和机关党支部结对后,特殊群体走访关怀、垃圾分类、防范诈骗等‘民生小事’都得到了机关党组织的有效帮助。”小孟街道安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赵飞说,与花溪区疾控中心党支部确定结对关系后,他们多次组织医技骨干到社区开展传染病预防、疫苗接种宣传,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贵阳市委宣传部第五党支部与清溪街道协力社区签署共建协议,及时了解并帮助社区解决办公用品欠缺问题;花溪区团区委党支部协调奖助学金,帮助黄河路街道万科社区家庭困难大学生“圆梦”;花溪区妇联党支部结合小孟街道红林社区妇女希望直播带货的“微心愿”,及时向上协调争取短视频直播带货培训名额3个……
具体工作中,花溪区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采取街道社区征集、机关认领的方式,帮办“微心愿”400余个;围绕社区生活全链条,组织机关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1151个,机关党员下沉社区担任政策宣传员、信息采集员、引导员、调解员、图书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等,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切实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难题联解优治理
十字街是花溪区的新商圈,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但最近十字街社区辖区内上花阁和花九锡下水管道堵塞,导致废水反涌,影响居民出行。
“和湿地公园管理处机关党支部结对共建后,我们寻求帮助,他们第一时间联系筑城公司、城南公司,群策群力疏通管道,修建了2个沉沙池,一下子把我们的‘大难题’解决了。”十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段頔说。
“有些难题,社区没有力量解决,实施党建结对后,可以有效发挥机关党组织整合资源的作用,帮助社区解决难题。”花溪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街道社区党组织在抓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花溪区充分发挥机关单位政策指导、资源统筹、上情下达等方面优势,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定期沟通、上下协同解决问题的桥梁和抓手,积极帮助街道社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
“通过与区直部门结对,我们在老旧小区改造、安装充电桩、路面修补等超出社区能力的治理难题上,得到结对单位的大力支持。”清溪街道齐心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邓承喻说。
以机关和街道社区结对为载体,组建“党建连心站”,不断扩大党建“朋友圈”。花溪区充分整合驻区部门、职能部门、辖区商户等单位资源力量,进一步建强街道社区兼职委员队伍、专项民情助理队伍,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切实解决了一批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