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洲 邹泽沛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是我国优秀教师在长期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我国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底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不仅是人民教师心系人民、以身许国的光荣传统,更是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底色,就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通过筑牢信仰根基不断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正确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大我”之中,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把爱国强国报国的情感融汇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底色中。
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伦理尺度。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人民教师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集中体现。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伦理尺度,就需要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以身作则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人格感染学生,以高洁师德激励学生,以高雅品德鼓舞学生,以“四有”好老师为终身追求,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者,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为社会主义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教学是一门教育的学问,是一种启迪的智慧,更是一项解惑的艺术,是教师育人智慧的集中体现。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就是要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既注重学科专业知识传授,也注重人生价值观念的塑造,把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用专业的学识魅力赢得学生,用坚定的真理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引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亲其师、信其道、安其学、成其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力量。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力量,既需要教师勤勉治学、潜精研思、脚踏实地的躬耕态度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为我国科技进步添砖加瓦;也需要教师扎根教育事业,树立终身学习、一心从教的理念,凭借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舍我其谁迎难上的雄心,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实践伟力。
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情感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大先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是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精神内核,是教师爱岗敬业职业精神的真实写照。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情感基调,一方面就需要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抱负,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需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共识和“乐教爱生”的情感氛围,广泛挖掘选树优秀教师群体和先进个人,大力宣传表彰师德楷模,鼓励广大教师以甘为人梯的“红烛品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藏着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和心系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崇高情怀,饱含服务民族复兴与促进人类进步的智慧。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走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回答好“人类向何处去”“世界怎么了”的时代之问,教师要传承中华文明、勇攀学术高峰、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携手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另一方面要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广大教师要以心系苍生的情怀、开放包容的心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人类发展潮流与世界变化格局的思考和研究中孕育培养具备历史厚度、实践态度、世界眼光、中国气派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