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蝉
从“自由探索”到“需求导向”,从“被动接单”到“主动谋划”,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近几年,贵州大学通过优化管理制度体系、聚焦科研创新重点、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好科研服务保障,在“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以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为抓手”强力配合下,有组织科研的一系列探索成效正在渐显。
瞄准重大战略需求谋划科研方向
“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就是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和‘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积极在‘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富矿精开’‘东数西算’等研究领域谋篇布局。”贵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吴复忠说。
近年来,贵州大学主动服务国家、贵州省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全面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24年签订各类成果转让合同8000余万元;聚焦贵州省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厅——贵州大学联合基金”为抓手,组建专家团队,推进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开展重点项目成果推广与转化,有力支撑了区域产业发展。
同时,贵州大学以战略性需求为牵引,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选派博士专家深入新能源材料等重点工业产业领域解决“卡脖子”难点痛点;依托人才、科技资源优势,着重开展解决区域性产业发展关键核心问题的立项研究,着力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应用基础科学问题及其重大成果转化。
依托平台和团队做好科研支撑
“近期,团队主要针对贵州省铝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为贵州省‘富矿精开’贡献力量。”材料与冶金学院氧化铝创新团队老师兰苑培介绍。这支由李军旗教授领衔的团队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贵州大学这样的“大团队”规模在不断扩大。近几年,学校组织实施了科研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致力打造“团队+”新模式,如组织1名领衔人和3至5名优秀科技人员组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特色,逐步建设并形成以知名专家学者为核心、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和科研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多层次创新研究群;打造“学科+”新模式,打破学院、学科壁垒,组建交叉研究团队,推动科研融合创新发展。
“国家级平台是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支点。我们学校的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在粮食安全、公共大数据融合分析等领域充分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吴复忠介绍道。
现阶段,学校有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发改委实验室(工程中心)20个。同时,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为契机,学校还在积极推进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以期在公共大数据治理与区域治理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科研成效
贵州大学重视科研强校,统筹推进科研管理体系改革,加大高精尖人才引进力度和骨干型人才培育力度,多措并举鼓励和引导全校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做好科研服务保障,为高质量科研保驾护航。
近几年,贵州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越来越亮眼。2024年贵州大学共有8项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贵州)项目指南,其中,4项牵头项目,4项参与项目;面上项目32项,占全省高校立项数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总数连续三年突破180项,近三年直接经费突破2.1亿元。
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专项项目实现了首次支持经费千万元突破;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牵头的《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获批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
“十四五”期间,贵州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获贵州省科学技术奖64项;周少奇教授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2024年,贵州大学将“提高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水平”列入学校年度“十大实事”,以期成为助推贵州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未来,贵州大学还将继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深化科研组织模式改革,持续推进人才、队伍、平台协同发展,为科技创新贡献更有力的贵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