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乘车盘山而上,四处遍布裸露的山石,采收后的玉米秸秆散落在石头窝中……这是10月21日记者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场村看到的情形。
村民张旭军坐在布满石块的玉米地里。这位眼角布满褶皱的70岁老人,家中虽有10亩地,也只能年复一年靠着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
“这片石头地啥也种不出,遇到下雨,泥土流失更快。”老人无奈地说,忙了一年,地里的收成都不高。
老人的窘境让七星关区水务局副局长杨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七星关区9.87万公顷的耕地面积里,坡耕地就占了7.14万公顷,可以说全区大部分的农户都是在坡上耕种。”
尽管在水土治理领域从业多年,然而眼前这块张旭军老人家里的水土流失“飞地”,杨琼也是去年通过水土流失图斑落地才得知的。
“七星关区耕地分散零碎,水土流失情况复杂,以往仅通过水务部门基层勘察和乡镇上报的形式汇总水土流失地块,依靠传统人力难以覆盖偏远地区的水土流失实况。”杨琼说,因为缺乏科技手段,过去有超过一半的水土流失地块难以被发现。
七星关区的窘境,在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中并不鲜见。
2022年起,贵州省水利厅联合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选取毕节市七星关区、黔西南州晴隆县和黔东南州榕江县三地作为试点,开展水土流失图斑落地工作。
“图斑落地是精准定位水土流失地块的关键一环,更是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第一步。”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时间,团队成员与全省各级水务职能部门协同,依托动态监测成果,让贵州133万余个水土流失图斑精准落地,并完成图斑现场复核4万余个,为找准水土流失地块,分类制定治理策略,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毕节市共落地水土流失图斑21万余个,其中七星关区落地2.8万余个。
“正是因为图斑落地,我们才通过动态监测渠道定位到撒拉溪镇的这片水土流失地块。”
杨琼介绍,经过多次现场踏勘,七星关区确定将撒拉溪镇小龙村、龙场村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核心区,目前正在招标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单位。
该项目规划拟建工程为石坎坡改梯2平方公里,配套修建机耕道、蓄水池、截排水沟、作业便道等措施,新建标志牌1座,预计总投资1250万元,建设总工期12个月。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每年可增加蓄水量7.68万立方米,减少泥沙2.75万吨,有效减轻洪涝、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保护当地耕地、交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通过项目实施,区域内耕作、灌溉、交通条件将得到基本改善,预计每年增加经济效益832.25万元,农户人均纯收入可达1.62万元。
“贵州是全国首个试点开展完成水土流失图斑落地的省份。”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团队负责人说,目前落地的水土流失图斑已逐步上传至贵州省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便于水土流失图斑的可视化管理和水土保持治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