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古籍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在信息化和大数据背景下,民族古籍数字化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和高像素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再经过不断升级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大量的民族古籍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无损采集和长期保存。通过建立民族古籍数据库平台,利用网络展示的方式,实现古籍资源的在线共享,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古籍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也可运用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读者在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虚拟环境中沉浸式体验民族古籍内容,增加互动感和参与感,让古籍文献焕发新生。
民族古籍保存和修复技术精进革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古籍保存和修复的技术及材料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就保存来说,国家图书馆自主研发的文献纸张脱酸技术,可进行整本、批量的一体化脱酸,不但能够让文本快速干燥,不会造成字迹褪色,而且对人和环境没有安全隐患,能确保古籍文献的长期存放。另外,现在古籍修复中采用的纸浆修补技术也是一种创新的修复术,利用传统手工造纸配制成的纸浆对古籍破损处进行滴补,不仅修复效率高,工序简练,而且过程可逆,不会对古籍造成永久性损害,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古籍的原貌。此外,数字化虚拟修复在修复前先采用数字化手段对纸张进行无损检测和分析,从而得到古籍用纸详细的数字模型,进而在虚拟环境中来进行修复模拟和效果评估,大大提高了修复的效率和质量。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为民族古籍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民族古籍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保护的目的在于让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理念更好走进人们心中并传承下去,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古籍文献在多渠道、多媒介、多角度得到推广和传承。如《典籍里的中国》《典阅贵州》等用影像激活蕴藏在典籍辞章中的文化遗产,结合观众的观看习惯及审美,以“前世今生”“古今对话”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将典籍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生动再现。富有创意的演绎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古籍蕴含的文化魅力,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为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古籍文献的保存质量,还拓宽了其传播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