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科技生力军 创新挑大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10月29日,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里,杨静正和团队总结项目推动情况。近段时间,他们正在开展跨区域算力任务按需差异化弹性调度与数据中心资源管理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是围绕‘东数西算’的目标任务,加强科研攻关,推动算力业务西迁,减少算力任务的调度时延,提升硬件资源利用率,为跨区域算力任务调度奠定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杨静说。

今年33岁的杨静是实验室多模态感知与边缘计算团队负责人,近几年来,他带领团队在多模态边缘计算、云边协同、跨区域算力任务调度等领域取得不俗表现。

针对工业互联网云边协同智能感知过程中急需破解的瓶颈问题,杨静带领团队与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了具有云边协同的多类型、低延时工业设备采集与智能服务终端,推广应用后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48亿元,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贵州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持续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松绑,促使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39岁的谢雅典是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2017年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又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

2020年5月,谢雅典回到家乡贵州,创建贵州省高等学校低维材料与环境生态治理特色重点实验室和贵州民族大学低维材料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

“有了这些平台,就能够研发新技术,开创一番事业。”2022年,依托实验室,谢雅典带领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课题组,共同研发了一套低成本可靠的工业级铁磁石墨烯石英织物电磁屏蔽特种材料制备技术,解决了产业界和科研界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

入行12年,37岁的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贵阳局技术专家冯文昕在电力方面已开发了30多项原创性装备,手握40多项科技创新类奖项,成为公司里的“技术大拿”。

2017年,而立之年的冯文昕为满足国家“既要实现云贵互联,又能实现向粤港澳大湾区供电”的需求,在“一没技术、二没经验、三没标准”情况下,带领团队开启技术攻关之路。

需要攻坚的关键技术点200余项、需开展的仿真试验高达1684项、需开发的关键设备295套,而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一切都很难,但冯文昕决心迎难而上。

“工程技术复杂,建设周期短,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冯文昕拉着两个大行李箱直奔河南许昌,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187天,组织团队争分夺秒完成全部攻关任务,推动云贵互联工程提前19天顺利投产,打破国外在该技术上的垄断。

“中国天眼”工程运行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达三分之二;近几年全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显示,青年科技人才获奖比例超过一半。

放眼贵州,一股“年轻力量”胸怀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远大志向,在国家和全省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青春正在创新创造中熠熠闪光。

近年来,贵州先后印发《关于优化整合贵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意见》《贵州省关于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试行)》等系列文件,开展人才团队托举项目等,不断优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快速成长。

贵州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贵州将持续推出相关支持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不断释放创新活力。

--> 2024-11-0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8318.html 1 科技生力军 创新挑大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