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走进教学楼,地质元素更是无处不在。
楼道中,贴满了师生共同创作的各种生物绘画和小模型;教室内,不同地质年代命名的主题班级布置各有千秋。
“学校以‘万峰林的自然与生命’为主题,打造可沉浸、可互动、可创造、可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校长胡兴青说,结合万峰林的地质特点,学校提出打造自然地质博物馆学校的办学思路,开发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自然生命课。
“老师,贵州龙怎么分辨雌雄?”
“老师,贵州龙会下蛋吗?”
…………
9月23日,胡兴青带着学校的小小解说员们,到学校刚开放的地质展览馆开启一场沉浸式学习之旅。
这是一间用教室精心布置的展览馆,里面陈列了90多块来自民间、官方捐赠以及借展的珍贵化石和仿制品。
“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解说以及多媒体互动技术,可以让孩子们直观了解地球的形成、生命的演变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同学们热烈的互动中,胡兴青同样兴趣盎然。
学校开设的自然生命课分别以12个地质年代为内容。课上,老师除了引领学生学习每个地质时期的知识,还指导他们绘画、捏制不同地质时期的动植物、做实验、进行小短剧演绎等,提升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一堂田野撒欢的乡土课
“你们看,它走得好快。”
“快看呀,它跳起来了!”
操场上,语文教师杨婷正带着二年级二班的学生观察虫子。小朋友们头挤头围在一起,观察一只七星瓢虫,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刚才有小朋友发现,七星瓢虫不是六条腿一起走。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是六条腿分成两组,以‘三角形支架’结构交替前行……”观察结束后,杨婷详细讲解了七星瓢虫的运动特征。
这是学校乡土主题课中的“山之田”系列课程。通过户外观察讨论的形式,杨婷为孩子们上了一堂《认识田里的小虫子》,将绘本《虫虫运动会》与户外实践融为一体,为孩子们呈现出一个趣味横生的昆虫世界。
乡土主题课由“大山家”“山之田”“山之居”“山中万物”四大主题组成,各有特色。将本土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学校下了一番功夫。
9月中旬,学校举办了稻谷丰收节活动。
在学校门口的“开心农场”,农耕课教师梁州、卞忠友带领孩子们在田间体验稻谷收割等农事活动。一边提醒一边干,最终收获了2000斤大米。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汗水,让孩子们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深了。
同时,学校还将布依传统文化与教学相联系,开设民族体育、布依歌舞、民族刺绣等社团。其中,成立于2024年4月的八音坐唱社团,多次为来访嘉宾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坐唱。
“天地课堂万物为师”的理念,在学校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下记住了家乡历史、民族文化。
一堂开在爱心超市里的德育课
学校有一个爱心超市,里面有笔记本、铅笔、文具盒、扎染方巾、书包等学习用品和手工制作的各种文创作品。
门口的价目表上,标注着相应“海百合币”可兑换的物品,底下的心愿区,写着“与喜欢的老师合影”“课间在全班分享自己喜欢的歌”等等心愿。
这些,都可以用校园币——“海百合币”来兑换。
“海百合币”是学校自制印有海百合化石图案的卡片,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优秀表现来获取。
“爱心超市每月开一次,里面很多文创作品都是孩子们亲手制作的。”一年级二班的王有箐老师介绍,通过爱心超市的开设,进一步提升学生品德修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超市货架上,摆放着学校编印的诗集——《峰林有诗》。
“花朵开放的时候/有声音/翩翩起舞的蝴蝶能听见……”
“雨跌倒了,才有了蓝色的大海/月亮跌倒了,才有了明亮的清晨/当我们跌倒时,用最勇敢的姿态站起来……”
一首首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学生们创作的。
来此调研的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科普专员黄娅莉在参观完学校后,当场带走三本。
“被学校浓浓的地质文化氛围和学生的精气神所震撼,我要把诗集带回去,分享给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孩子们。”黄娅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