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
10月25日,黔南州都匀市沙包堡街道金恒星社区手工作坊里,72岁的文菊廷老人坐在一个巨大的绿色工作台旁,戴着眼镜,仔细缝制衣服纽扣。她的手边整齐地放着一叠缝好的衣服。
每天,这个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手工作坊里,都有20余名像余菊廷一样的老人聚在一起做手工。“最近是给衣服缝纽扣,前段时间是串标签,都是些很简单的手工活,方便我们这些老年人操作。”余菊廷老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我们都是从村里搬进城里来的,整天没事做,感觉好像老了就不中用了。”72岁的王继芬老人笑着接过话茬,“自从有了手工作坊,我们老年人一来可以打发时间,不会像以前一样在家看一天电视;二来有一点收入,让我觉得自己老了也还有用;三来现在每天能和作坊里的邻居们聊聊天,生活比以前有意思。”
金恒星社区党委书记徐君告诉记者:“建手工作坊的初衷就是希望社区的老人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金恒星社区2339人中,60岁以上的老人有428名。如何丰富他们的生活?如何让他们在城市老有所乐?徐君注意到,社区老人们擅长针线活,喜欢在天气好的时候约着一起绣鞋垫、缝衣服。“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从针线活上找到帮助老人们的突破点。”
很快,徐君想到了今年2月落户社区的一家服装厂。“我们跟企业合作,用订单的方式,让老人参与部分服装加工。老板一听是帮助社区老人找事做,爽快答应了。”徐君说。
9月,金恒星社区手工作坊成立,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能做事、能交流的幸福空间。“现在我们每天送孙子上学后,就来这里做手工、聊天,时间比以前过得快多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幸福作坊。”57岁的陈昌莲笑着说。
说话间,4位老人走进手工作坊,问道:“我叫柯朝云,今年60岁了,听说你们这里可以做手工。但是我们不是这个小区的居民,可不可以试试?”
“不是我们小区的也可以,虹桥社区也有老人来做活。最近就是缝纽扣,只要会针线活,做的东西合格就行,你们试试吧。”金恒星社区居委会委员罗廷礼说。
随后,4名老人在罗廷礼的指导下缝起了纽扣,穿针、引线、缝制,不一会儿一件衣服上的纽扣就缝好了。老人们当即决定加入手工作坊。
除了手工作坊,金恒星社区还在完善一个占地300多平方米的文创空间,除了为社区老年群体及家庭妇女提供再就业平台之外,还能带动搬迁群众展示民族手工技艺,设计制作民族特色文创、伴手礼等商业产品。目前,社区文创车间稳定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
近年来,都匀市沙包堡街道立足“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聚焦安置点“一老一小”服务质效提升,通过整合闲置资源、活用资金项目、培育经营主体等方式,延伸拓展社区食堂、百姓舞台、文化广场等服务功能,帮助老人、妇女等在家门口就业,群众满意度、幸福感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