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哞哞哞……在铜仁市思南县瓮溪镇场井村的肉牛养殖场内,100余头肉牛等待进食,满身尘土的罗福恒正在拌料。一旁的饲养员乐呵呵调侃,“这是我们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第一个‘牛倌’。”
党支部书记当“牛倌”,“捡起”被抛弃的肉牛产业,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故事得从8年前说起。
2016年,政府计划拨付40万元财政资金,引进80头肉牛,支持场井村发展肉牛产业。本是推动村里发展产业的好事,但罗福恒心里却犯了难:村民都是一两头的小规模零散养殖,要建养牛场发展规模化养殖有难度。在家的劳动力又多是老人妇女,没人会养,也没人愿意养。
“我们东奔西跑,想从村外引进公司和养殖大户来搞产业都没着落。”罗福恒说,早期有外来的养殖大户想承包养殖,但尝试下来,还是因为村子偏远缺少资金和资源,“撂挑子”走了,没人愿意干亏本买卖。
“振兴村庄的担子,还得我们自己来扛!”当了20多年村干部,穷怕了的罗福恒索性召开村民大会,最终商议由村干部领办合作社,自负盈亏,并采用利益联结方式,发展集体经济。
选址建厂,参加培训,对接市场,到县内外肉牛养殖场实地考察学习……罗福恒和2名村干部分工协作,顺利地把村里的首个村集体产业发展起来。
2018年,村里迎来第一次分红,卖了45头肉牛,收入41.98万元,并将效益分红的30%用于村合作社股民分红,1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支出,50%用于村合作社滚动发展,10%用作对村合作社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合作社管理层及村干部的奖励资金。首次分红,让村民和村干部看到了新希望。
“自从我们带头发展肉牛产业,每年都分红。大家看在眼里,我们村干部也甜在心里。”罗福恒说,近年来,在村里的示范带动下,吸引了3名村民返乡养殖肉牛当“牛倌”,现任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任永明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当过村干部,也出去打过工。收入低,心不定,留不住。”任永明说,关键还是要想方设法把产业搞起来,把闲置资产用起来,实现共同增收。
筑巢引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留住乡村人才。近年来,瓮溪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举措,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提升村干部生产成果福利,激活群众参与产业积极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好。2023年,曾经“空壳”的场井村集体产业发展了肉牛养殖85头、脐橙种植600余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2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
“以产业发展为驱动,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既要让群众得利,也要保障村集体和经营主体的双赢效益,提升带动能力。”罗福恒介绍,为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今年初,政府又给村里拨付100万元项目资金,覆盖农户96户375人。村里把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种植20余亩饲草,降低村里肉牛养殖成本,这让场井村的“牛倌”们的信心又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