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全县接待游客1990.8万人次,同比增长3.39%,综合收入187.36亿元,同比增长2.6%,景区旺季接待游客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这是今年以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业亮出的成绩单。
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定位,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荔波县以组织联建、管服联动、创优联评,创价格零欺诈、游客零投诉、运营零事故的党建“三联三创”为抓手,启动实施党员示范提升、群团活力提升等七项提升行动,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延长产业链条,助推全县旅游业蓬勃发展。
组织联动 把牢党建引领“定盘星”
近日,来到荔波县古镇,古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覃银愿一行正对古镇商圈商户开展上门走访,通过与商户互动交流,深入了解古镇商圈商户经营状况,广泛收集企业商户、党员服务需求,并建立需求清单,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为商圈提供招商引资、人才招募、政策咨询、维护权益等方面服务。
“古镇商圈党群服务站实行24小时不打烊服务,每天都有社区工作人员、法律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轮流服务。旅游旺季时,在各个节点、主要路口,还有人流集中的广场,提供站点和流动站点的服务。”覃银愿说。
覃银愿的话在荔波旅游饭店业协会党支部书记范秀伟这里得到进一步证实。
“下雨天他们帮忙扫大街,演出帮忙搬凳子,只要我们有什么困难,社区都会出面,帮助我们及时解决。”
建强组织堡垒、配强人才力量、激发党员活力。荔波县通过扩大在客栈、旅行社、餐饮、导游等行业协会中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覆盖面,推动组建自治组织充分发挥群团聚力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百千万工程”“党建领航·金融加油”工程,鼓励党员提升业务技能,着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懂旅游、善操作”的优秀旅游人才队伍。同时精细化实施景区交通、卫生、服务、安全“四个网格化”管理模式,巩固深化“明码实价·诚信荔波”试点县成果,实现服务水平和游客满意度“双提升”。
截至目前,在旅游景区、相关业态聚集区挂牌89家“共产党员经营户”、92家“党组织推荐放心店”、100家“星级商户”。在城区、景区主要路线开展移动式、保姆式服务,设置“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红立方”等服务平台100余个,打造党员志愿服务队伍86支。
文旅融合 用好业态发展“助推器”
“这里文化和旅游结合得非常好,服务挺贴心,很热情,不虚此行。”这是游客郝宣来荔波旅游的感受。
荔波县通过用活红色阵地、挖掘民族特色、发展艺术文化。依托邓恩铭故居陈列馆、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等红色教育资源,围绕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带动连片规划、集群运营、联建共建。
梳理各村蕴藏的红色史实、红色故事等,推出《生命之“锅”》党性微课程、《隔空识恩铭 建功新时代》情景剧教学,打造乡村振兴红色研学链条,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目前,板寨红七军会师旧址已成功申报“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黔南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在叶辛荔波文学院挂牌。
与此同时,积极打造荔波博物馆、喀斯特博物馆,在小七孔、瑶山等景区常态化开展非遗展演、民族服饰和古风汉服巡游、非遗特色旅拍等产品业态21个。
持续扩大特色传统村落以及乡村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纳入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了6个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通过挖掘乡村艺术文化遗存,发展“资产整合型”乡村集体经济,全面盘活闲置破败老房,让“废旧房”变“文创房”,打造了洪江国际艺术村和国内首个瑶族文化写生基地,辐射带动艺术创作、文化发展、研学旅游和乡村治理。全省首个“乡村旅游创客联络站”在小七孔景区挂牌。
村企合作 打造集体经济“新引擎”
瑶山村是当地瑶族群众经历数次迁徙后的主要聚居地。
近年来,瑶山村发挥组织带动、书记带领、党员带头作用,以“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为抓手,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入股景区分红、组织劳务输出、出租闲置用房、发展民族刺绣和特色养殖等方式,走上“绿水青山+民族文化+生态养殖”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瑶山村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瑶山古寨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通过党建赋能,推行村企合作,打造集体经济“新引擎”,让旅游业发展助力强村富民。
荔波通过盘活资源增收、整合产业抱团、就业创业带动,引导各地村集体合作社将旅游景区内空置商铺、集体土地、森林资源等集体资源进行盘活,借助企业平台优势,按照“合作社统筹、企业管理、社员分红”的方式,由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对景区实施专业化保护开发,通过推出“餐饮+旅游业”“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村企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全面推行“党建带社建、村企共建”和“党支部+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群众”的经营方式,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引进22家企业对铁皮石斛、百香果、青梅等农林特产品进行研发、加工生产和销售,推出“板寨红”等一系列旅游特色农产品。
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企业将部分业务统一打包交予村集体运营管理,优先聘用当地群众参与导游、表演、观光车驾驶等工作,帮助村民就近在景区服务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