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围绕需求导向,高质量运行精储预培机制,打造优质兵员“蓄水池”。威宁在县内2所职院开设军事兴趣社团,预储规模近500人,出台优惠补助政策,特聘退役功臣做辅导员,围绕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军事特长、身体素质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紧贴高原部队特点源源不断储备强军“好苗子”。
围绕为战育人、为战选才,高质量运行严征严选机制。一张应征人员大数据量化评分表、一场多部门联合的定兵会、一类针对高原兵的高原条件身体指标、一张廉洁征兵举报电话公示,成为严把兵员质量的“铁闸”,确保了部队实战需求与兵员资源的精准对应。
“精储严选机制,确保了送出去的每个兵,都是‘新时代好青年’,他们到了部队与真打实备的练兵要求和风清气正的成才环境一结合,就成了立功受奖的好兵员。”毕节军分区政委李祥军说。
高原高峰 厚底蕴催生新传奇
“今年全县报名参军人数再次超过征集任务数的8倍。”刚刚送走秋征的数百名新兵,威宁人武部军事科参谋陈宁说,今年最让自己头疼的,依然是定兵时“每一个新兵都想进藏服役”。
高原之上起高峰。
追根溯源,威宁燎原火一般的参军热,“去最艰苦的边疆,当最尖子的兵”的戍边奇志,得益于其底蕴深厚的红色传承和崇军拥军的社会共识。
威宁是红色沃土。90年前,红军长征转战威宁20个乡镇,扩红数千人,留下了“红军树”等众多红迹。《金色的鱼钩》老班长的原型王玉清,《上甘岭》卫生员王兰的原型王清珍,《高山下的花环》梁三喜的原型王发坤,无一例外都是威宁籍英雄。
用好这些“活教材”,威宁300余所学校大力开展红色思政教育:聘请退役功臣担任“兵校长”,国防教育大课堂定期开讲,开展“军营开放日”,参观红色遗址,育红苗有声有色,铸红魂入脑入心。
跃马疆场男儿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威宁儿女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红色基因和崇军尚武精神传承弥新。
威宁是双拥高地。漫步在秋阳里的威宁“双拥一条街”,200余家拥军门店鳞次栉比,双拥综合性文化广场和双拥陈列室里军味十足,随着“同心向强·共卫国防”活动不断抓实,威宁的拥军氛围拉满。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威宁退役安置率保持100%,组织退役技能培训493人次,累计发放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等1.402亿元,协助解决35名军娃就近入学,军人“三后”问题加速解决。而退役的高原兵们也在政策支持下积极建功“新赛道”,目前仅“兵支书”“兵校长”“兵厂长”等就有650余人。
“在威宁,军人已是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参军报国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已成社会共识。”威宁爱国拥军促进会会长陈灿很自豪。
10月16日,刚刚前往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高桥村送达一份三等功喜报的威宁双拥办主任张应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收到威宁籍官兵2024年度立功受奖喜报109份,多于去年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