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一朵金银花撬动亿元大产业

群众摘金银花。 通讯员 王焕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通讯员 王庆典

“别看这花小小的一朵,它可是老百姓致富增收的大功臣哦!”

这几天,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村民夏生国喜滋滋地盘算收成:50亩金银花全部投产,平均亩产干花100多斤,预计可实现产值15万元。“除掉成本,还是有‘搞头’。”夏生国笑呵呵地说。

金银花,是德卧镇老百姓的“财神爷”。最早发展种植的大水井村、白水河村的58户群众,2013年就率先实现增收致富。

直从萌芽发,花非一日繁。过去,德卧镇群众种植金银花,是在石旮旯里求生存。

黔西南州全域皆是喀斯特地形地貌,德卧镇较为典型。全镇207.15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农民人均耕地仅0.76亩。20世纪70年代,大水井村黄再方、黄华等几名有志青年在德卧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决定采摘野生金银花加工售卖,继而又发展到引种下山、驯化种植。到20世纪90年代,以大水井村为主要种植区域的金银花产业逐渐成形。

1997年,黄再方利用自家仅有的5亩多地,采用玉米地套种方式进行金银花育苗,还把自家的8亩多石旮旯山地全部种上金银花。2002年,他的金银花全部进入丰产期,当年即采摘鲜花1600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3万元。

“当时来说,那简直就是巨款,太有说服力了。”黄再方种植金银花一举成名,群众纷纷上门请教、买苗,一度掀起金银花种植热潮。

德卧金银花的“试水”经验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民进中央结合黔西南州“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帮扶计划,决定在安龙县、贞丰县开展金银花实验项目,与黔西南州共同提出在全州建立30万亩金银花种植、加工基地,力求破解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难题,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该项目同时得到国家林业局及省、州、县各级大力支持,由龙头企业飞龙雨公司规划建立金银花良种苗圃150亩,每年提供800万株至2000万株良种苗木,一个以公司为龙头、政府做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种植金银花的产业模式初具雏形。

作为产业带头人,黄再方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贵州博览方利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安龙县林丰中药材金银花示范基地,并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育苗基地、共同开拓市场。2008年,德卧镇以村民组为单位,实现金银花种植全覆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积极申报和打造地方特色的金银花品牌,成功注册“大水井牌金银花”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龙金银花”也申报成功。2013年,德卧镇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安龙金银花”获评全国第三批“一村一品”,认定金银花为脱贫致富增收产业。到2016年底,德卧镇累计投入金银花产业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金银花覆盖面积达6.5万余亩,年产金银花干花1800余吨,每年吸引周边各地聚集销售金银花产品350多吨,年销售额达1.07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花农通过参与务工、种植、销售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4000多元。

目前,德卧镇已规划23亩金银花加工商业用地,投入1069万元建成集加工厂房、设计包装车间、成品库等为一体的金银花烘干分拣转运中心,并发展成为广西隆林及黔西南州内各地金银花产品的集散销售中心,金银花茶、彩色金银花等产品畅销安徽、广东、山东等省份。

山头绿了,农民富了。现在,德卧镇群众正乐享金银花产业源源不断释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正如新民谣所唱:“石旮旯种金银花,致富小康全靠它;又好看来又值钱,金银花变金娃娃。”

--> 2024-10-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7511.html 1 一朵金银花撬动亿元大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