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安顺首场地戏路演举办——

街头巡演又圈粉 古老戏剧绽新韵

地戏表演走进安顺街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10月18日晚8时,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谷氏旧居门前,地戏队员们穿戴好戏服、面具,很快进入角色,一堂精彩的《罗成闯关》拉开了“屯堡地戏路演”的序幕。

从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到安顺武庙,短短600米的距离,他们要上演四堂剧目,让市民、游客与非遗实现“亲密接触”。

音乐声响起,很快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在谷氏旧居门前,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队员们开始表演隋唐将领罗成闯关的故事。马路就是舞台,市民、游客围成一个半圈,拿出手机拍摄记录。

15分钟后,该堂地戏表演结束,地戏队员们继续沿着道路行走,来到安顺历史文化街区桥上,开启第二堂剧目《隋唐演义之尉迟恭大战秦叔宝》。观众从谷氏旧居跟随而来,不断又有新观众加入。

第三堂剧目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大门上演,第四堂剧目则在安顺武庙上演,整场路演持续了90分钟。

“好惊喜,仿佛回到了童年。”观众周女士是安顺人,30年前离开了安顺,前往江苏工作。她没想到重返家乡,竟能看到地戏表演。

“能够现场观看这样的演出,特别好。”贵阳一家传媒公司工作人员姜基海说,以前他都是在电视上观看地戏,这是第一次在现场观看地戏,非常有代入感,让他感受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据了解,“屯堡地戏路演”由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承办,这是首次展演。安顺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综合科科长黄剑告诉记者,路演活动将持续9周,每周表演一次,地点选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到武庙。

2023年4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黄果树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把安顺打造成一流旅游城市。同年10月19日,省委宣传部发布多彩贵州重大文化工程,主要是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

抢抓新机遇,安顺采取一系列创新且富有成效的举措,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要开发利用、保护屯堡文化,让公众体会到屯堡文化的魅力。”黄剑说,‌‌福建非遗游神、广东非遗英歌舞等都是在街上进行巡游,四川变脸也是在成都宽窄巷子进行演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戏,也可以走上街头,与市民、游客零距离接触,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屯堡文化。”

10月18日晚,顾健累得满头大汗。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是安顺大屯堡地戏演艺团团长。90分钟的巡演时间,跳地戏、搬运设备,他几乎没有休息。

“这种形式很好。”顾健说,他曾在上海、广州、成都街头表演过地戏,但还是第一次在安顺街头表演。

记者注意到,当天的表演现场,还配备了解说员,负责讲解剧目背景,并增加了背景音乐。

“这些都是创新之处。”顾健说,以往他们所表演的地戏,很多观众无法听懂。增加解说及音乐后,能让更多人明白和欣赏地戏表演。

地戏俗称“跳神”,是安顺独有的地方戏,主要集中在屯堡村落展演。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活力和特色、最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古朴、粗犷的表演风格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

如今,古老的地戏正悄然发生变化。

舞台在变。地戏不仅进入了景区、学校、社区,还走上了网络。在顾健的抖音账号上,他不时上传表演内容,吸引了众多网友关注。

演员在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孩童加入到地戏学习之中。

观众在变。如今,地戏观众不仅是安顺人、贵州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地戏爱好者。2023年,湖南卫视一档综艺节目中,地戏与流行元素结合,让地戏圈粉无数,观众直呼震撼。

随着安顺旅游火爆“出圈”,地戏的“粉丝”正越来越多。

--> 2024-10-24 安顺首场地戏路演举办——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7498.html 1 街头巡演又圈粉 古老戏剧绽新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