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县融媒体中心 张明坤
“这批货正发往日本,总共一个货柜,大概可收入30万元……”近日,在位于黔南州独山经济开发区的贵州海花草农业科技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潘文春一边查验货品,一边向笔者介绍海花草生产情况。
与海花草打了多年交道,不管是种植管护还是加工销售,潘文春都了然于胸。他出生于独山县影山镇紫林山村,在外务工多年,2008年回乡创业。
“农户发展我发展,我与农户共利益”,这是潘文春的初心,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从最初的零星收购到成立海花草加工厂,再到建成如今占地面积15亩的公司,10余年时间,潘文春与乡亲们携手共进。
10月的独山,贵州海花草农业科技公司的种植基地里,山间绿草逐渐变黄,在秋风中洋洋洒洒,犹如黄绿相间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置身其间,绿白色的海花草绵延成片茁壮成长。
田地间,采摘、装袋、搬运、装车……村民们忙碌不停,丰收的海花草带来了好收益。
“在潘总的带领下,我和很多人都种起了海花草,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独山县上司镇学庄村种植户吴剑兴奋地说,今年他家种了10余亩海花草,晒干后一天可收到75公斤左右,一公斤的回收价有32元。
潘文春从小就接触海花草,村里很多老人会到山上采集海花草,晾干晒透后拿去换钱,那时候,他已了解海花草的经济价值。
多年后,他决心“种草生金”。返乡创业初期,为了让当地村民主动参与海花草产业,提高产业效益,潘文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发展模式,公司建种植示范基地,干给群众看、算给群众听,并和村民签订保底收购合同。
自发参与种植的群众越来越多。在他的带动下,全县624户1361名贫困群众靠“种草”脱贫增收。
群众积极性调起来了,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如何增值成了潘文春开始思考的问题。
摸索中,他找到了答案——更新技术、优化品种,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2019年,潘文春的公司与法属萨摩亚御耕绿能科技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元,组建贵州海花草农业科技公司。
刚刚投产的生产车间里窗明几净,筛选、分级、包装,各项工序有条不紊,30来个工人忙得不亦乐乎。包装好的海花草整齐码放,散发着淡淡的草香。
“新建的公司主要按照欧标厂房建设,有办公、加工、成品原材料堆放、研发中心和停车场等区域。今年8月,加工区建设完工。”潘文春说,厂房紧邻兰海高速、三独高速和黔桂铁路、贵广高铁,厂区距匝道口和火车站只有1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便利的物流基础。
“目前,在海花草发展领域,技术创新格外重要。我们正在积极对接贵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推动校企合作。”潘文春希望依托科研院校技术力量,在海花草种苗选育、种植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技术研究。
“我们修建了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围绕‘种得好’‘用得好’持续创新,探索建设现代化的海花草产业体系,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海花草产业增收。”
从最初的合作社到如今的中外合资企业,潘文春的公司逐渐发展成集海花草种植、种苗培育、技术培训以及海花草加工、销售和出口等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开发管理企业,成为独山海花草产业的“领头羊”。
“今后,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海花草产业的持续发展。”潘文春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生长于海拔2000至3000米以上山间湿地中的海花草,不太起眼,也不香气四溢,但它默默生长蔓延于草丛下、沼泽中。一如稳重的潘文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当地群众铺就一条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