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灵魂,也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底蕴,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优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和充实思政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能够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要精心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立德树人目标相一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立德树人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同时,还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契合度。此外,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立德树人的智慧和力量。通过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方式,提升和优化思政教育效果。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动漫、虚拟仿真等多样化形式,生动呈现传统文化元素,加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提升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其次,要丰富教学形式,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立德树人的内涵。第三,要精心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将立德树人要求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通过创设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教学情境,拓展实践育人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进而升华道德情操,锤炼意志品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奠定重要基础。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课教师是最为核心的一个主体,也是整个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足够强大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更为熟练地引入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思政课程高质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要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国学经典研修、传统文化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解力和传授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亲身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系统培训和实地体验,打造一支热爱传统文化、善于用传统文化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组建跨学科的科教研共同体,聚焦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服务立德树人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路径,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合作,互学互鉴,携手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要在制度建设、人才引进、课题立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取得教学成果等情况纳入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范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源。优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培养,是新时代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才能不断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沃土,以文化滋养心灵、涵育生长,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本文系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ztsjh-2023-6-12〕、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23sxzz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