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敖惠 潘永荣 余湛

万山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市东部,自古以来就以丰富的朱砂资源而闻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地方,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地方。万山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万山朱砂文化故事。万山素有“中国汞都”之称,朱砂开采史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记录了我国汞矿从原始工艺到现代工艺的演进历史,铸就了灿烂的汞工业文化和厚重的朱砂文化。朱砂历史文化故事,是各民族交融汇聚力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进步、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记忆故事。历史文化传承是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通道,新时代,要以朱砂汞矿工业遗址为载体,不断挖掘朱砂的文化记忆,讲好万山朱砂文化故事,提升朱砂文化影响力,进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万山“爱国汞”故事。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万山曾累计生产汞(含朱砂)3万多吨,上缴利税15.6亿元,被称为“爱国汞”,是万山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着力挺国难、爱国奉献的时代记忆,勾勒出了那个火热的奋斗年代。荣辱与共,共担风雨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万山人民,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与人民和时代同向而行。新时代,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注重“爱国汞”的价值传播,讲清万山汞矿在各时期的特殊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讲好“爱国汞”故事,让越来越多人从中感悟红色情怀、汲取精神力量、激发爱国之情,达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万山民族团结故事。从万山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朱砂在生活中具有特殊价值,吸引各方人士前来开采,促进了早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处嵌入进各民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民族团结模式。要充分挖掘万山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认同、心灵共鸣,持续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情怀的民族团结文化形态。新时代,要讲好万山民族团结故事,让人们感知工人和当地各族群众艰苦奋斗、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增进情感交融、文化相依,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共谋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万山转型发展故事。万山城市异地转型,实现了从“矿区时代”转向“城市时代”;产业原地转型,实现了从“一业独撑”转向“多元发展”,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转型发展成果带给人民的,不是枯燥乏味的经济数据,而是切切实实溢满在各族人民心里的获得感、写在各族人民脸上的满意度。万山深耕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沃土,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成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新时代,要讲好万山转型发展故事,传递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情、人间有温暖的“万山能量”。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本文系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24ZLJD05〕阶段性成果)

--> 2024-10-23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7384.html 1 在共同繁荣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