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军 向莉君
俯瞰黔贵大地,17.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4697条河流(湖)。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喀斯特岩溶山区高大纵横的破碎山脉,让水资源丰富的贵州一度处于季节性、工程性缺水的窘境。
“丰水贵州”如何兴水“解渴”和惠民?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目标,在水利工程建设、农村供水保障、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治理保护等工作上不断发力,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力”。
建管并重 源头活水增福祉
近日,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宣威水库项目建设现场,100多名施工人员、50多台机械,正24小时三班倒不停作业,为年底导流洞按时贯通并具备过水条件拉满建设“进度条”。
宣威水库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也是黔东南州第一座大型水库,惠及83.2万人及6.49万亩连片灌区,对我省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统筹规划布局。贵州抢抓机遇,同步加速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把破解工程性缺水问题、保障水安全作为建设目标。
据测算,贵州92.5%的面积是山地和丘陵,建设大型水库投入是全国平均成本的3.2倍,小型水库投入是全国平均的1.64倍。但贵州人不畏难,稳扎稳打,党的十八大至今年9月底,累计投入资金超3300亿元,开建骨干水源工程549座,建成393座,新增供水能力53.4亿立方米,全省工程性缺水瓶颈初步破解。
水利工程设施建好后,如何能长久发挥效益?管理是关键。
贵州采取新建、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建立起“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各地因地制宜推出县域公司统管或乡镇组建供水保障服务中心分管等多种形式管水方法,有效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
换上新的抽水电动机,启动控制柜后,位于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塘房村凉水沟组的二级泵站再次启动抽水。观风海镇供水保障服务中心主任赵德松拍拍手上的灰,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赵德松是观风海镇委派的专业化管水队伍中的一名技术骨干,49岁的他管了近26年的农村供水。他和其他5名同事要负责全镇14个村的水厂及泵站巡检维护、大型管网抢修等工作。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水库数量增加至2829座(含水电站),灌溉面积增至1844万亩,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147亿立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53%,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43.16%,农村供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科技助力 智慧水利提效能
打开手机上的App软件,点击进入监控中心,小田坝上下两个高位水池的信息清晰显现。发现水池水位偏低后,管水员米朝茂点了一下手机屏幕上的水泵开关,远程就可操控抽水。
米朝茂是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新和、金塘片区的管水员,主要负责片区日常的输水管理、损毁抢修及水费收取。有了智慧水务助力后,米朝茂直言以前一天得跑好几趟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通过手机就能随时监控,便捷高效得多。
针对农村分散式供水工程多,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因灾损毁等管水难题,贵州积极建设智慧水务一体化大数据平台,通过对供排水工程的“源、制、供、售、排、污”各环节监测控制,为各水务公司的生产、运营、客服、管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目前,平台在省内46个县级水务公司投入运行,服务人口超千万。
智慧水利建设除了在城乡供水上的应用外,还在今年的强降雨过程中发挥出强大作用。
今年,贵州全省降雨量与历年同期相当,江河径流量偏少近1成,18条河流发生19次超保证水位洪水,39条河流发生45次超警戒水位洪水。面对来势汹汹的强降水,省水利厅充分利用水旱灾害防御调度指挥系统,强化水雨情远程监控和数据汇集分析,提升水旱灾害风险综合研判和防御能力,成功抵御了14次强降雨过程,全省未出现水库垮坝和人员伤亡情况。
同时,贵州水利系统致力于推进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工作的全面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
通过整合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数据资源,率先建成投运全国第一个省级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研发了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马岭水利枢纽工程成为首个5G覆盖的大型水利工程,有效推动水利工程治理逐步从“人治”走向“数治”……一系列的“数治”成果,成为了贵州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护坡治水 乌蒙深处焕新颜
苍翠的群山间,一栋栋居民小楼掩映其中,山下河水青绿透澈。步入毕节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满眼的绿意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在1988年之前,森林覆盖率还不足10%。
古胜村属云贵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人均只有5分地,村民们世代在石头缝里讨生活,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中,村里的石漠化越发严重。2006年,全村开始实施生态复绿计划,经过10多年时间,植被覆盖率增长到89.68%。
2012年至今年9月,贵州共治理水土流失3.58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底,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74.42%,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和强度“双下降”,连续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评估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
坡上的土护住了,山下的河水越发清亮。每天下午,48岁的巡护员向英俊都会驾驶着执法船,和同事沿着赤水河仔细巡查。作为赤水河上的护鱼人,每天巡视遵义市赤水市赤水河段73.9公里水域,是向英俊和同事每天必需做的工作。
为实现“河长制”向“河长治”生效,贵州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五级河长”体系,首创从省到村五级河长、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机制,全省4697条河流(含草海)设河长22755名,33家省级责任单位对应协助省级河长开展工作,实现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全覆盖。
同时,分级招募万余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和近1.8万名河湖巡查保洁员参与河湖日常监督、巡查和保洁,7万余名志愿者参加“青清河”保护河湖行动,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河。解决超10万个河湖问题,实现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责”到“有为有效”。
放眼黔贵大地,一幅山青、水净、民安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