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珍情 罗秋红
“科学教师队伍要把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教育实践,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新时代未来科技人才。”8月13日,在2024年“馆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科学教育实践能力提升培训上,贵州科技馆馆长滕英杰与现场来自贵州、青海、云南三省中小学校的130余名科学教师及科技馆辅导员,共同探讨发展科学教育的方向。
开发科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去年9月,贵州省教育厅等十二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导意见》,为全省各地中小学全面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进行了全面部署,推动各地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新路径。
近年来,贵州各地中小学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入推进下,“减”去了青少年儿童课业负担,“增”强了丰富的科学探索,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搭建平台 点燃孩子“科学梦”
“科技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启迪生活,很开心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科技嘉年华中探索科学的奥秘。”安顺市平坝区黎阳学校五年级三班学生柏沛珊说。
黎阳学校今年举办了该校第八届科技嘉年华活动。活动当天,学校足球场变身为科技嘉年华大舞台,学生们在“科普大世界”和“科技大闯关”环节中,纷纷化身小观众和小实验家。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贵州中小学科学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转型——从“减负”迈向科学探索与素养提升的双重增效,塑造一个更加丰富、活力、具有创新性的基础教育生态。
遵义市播州区第四小学机器人教室内,学生们正在为“全芯征途”机器人省级比赛作准备。“我们主要通过电脑或手柄来控制机器人做相应的一些任务。”该校六年级学生陈淏说,他尤其喜欢科幻类的作品。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多元个性发展,学校少年宫设立了38个社团。学校每年会举办科技节,通过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播州区第四小学副校长黄东红说。
举办科技节、开创科学类社团、参加科技竞赛……多元的科学教育活动打破了课堂的束缚,点燃孩子们好奇心的火花。
课程创新 探索科学教育的多样性
“太喜欢这样的课程了,上课就像去了一趟海洋馆。”秋季学期开始,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小学二年级2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动物相关知识。伴随着老师的生动讲解,孩子们操作着手中的互动卡牌,一幅幅章鱼巧用腕部力量在水中灵活爬行、游泳的画面跃然“屏”上,孩子们观察着、惊呼着,科技的力量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水族馆中。
2023年以来,世纪城小学就以AVR创新实验室为载体辅助课后服务课程教学。
贵州各地在推进科学课程创新教育过程中,在课程上紧跟科学前沿,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从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出发,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让学生在课程中感知科学、爱上科学。
9月13日,在铜仁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的展示课环节中,思南县第一小学教师陈仕林运用大量的视频和动画,将抽象的宇宙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中。
贵阳市三桥小学从“桥”文化入手开发课程,学校图书馆陈列的桥梁模型和一块块奖牌见证着学校课改的每一步。
内外合力 整合科学教育资源
“戴上这个居然能看见火箭,太神奇了吧”“我知道,这个空气炮的原理是漩涡发生器,我还要再玩一次”……
9月20日上午,贵阳市云岩区第五小学的操场上传来阵阵欢呼声,由云岩区科协联合云岩区第五小学、贵州省植物园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云岩区2024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正在举行。学校1000余名师生和科普志愿者们齐聚一堂,共享这场“科普盛宴”。
活用校内外资源,让科学教育更加鲜活。2023年11月,贵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措施》。《措施》指出,实施科普育人工程,统筹用好科技馆资源,优化学校科学课程设置,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开展科技竞赛、科普研学等科技教育活动。
今年6月,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在贵阳市第十八中学开展了桥梁课程展示活动,让数百名师生近距离感受桥梁工程的智慧与美学,同时进一步深化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与学校间“馆校合作”。
近年来,黔南州依托“中国天眼”推进天文科学技术普及。2023年以来,累计有20余万名中小学生到中国天眼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开展各类天文科普活动100余场次。
随着馆校合作深入开展,贵州各地中小学将科普课堂“搬”进场馆,让学生沉浸式了解科技创新与贵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