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夫唱妇随”传承非遗四十余载

陈朝寿老人和妻子唱跳《阿西里西》。蒲艳梅 摄

通讯员 王娇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阿西里西,阿西里西,丘都者那的丘都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10月10日下午,记者刚下车,欢快的歌声入耳来。推门而入,身着彝族服装的陈朝寿老人正在自家庭院唱着歌曲《阿西里西》,一旁的妻子陈荣英配合着他的节奏,欢快地跳着。

陈朝寿今年78岁,陈荣英77岁,55年前,两人因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自此,“你唱我跳”成为夫妻俩的幸福日常。

“我们的愿望是,带动更多人了解传承彝族文化、喜欢彝族歌舞。”陈朝寿坦言,“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容易忘本。”老人认为,他们夫妻俩都是党员,也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有责任和义务带好这个头。为了这个朴素的愿望,夫妻俩已坚持40余年。

20世纪80年代初,毕节市赫章县雉街乡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陈朝寿夫妻俩便自购衣服道具,带头组建了彝家寨民族宣传队,义务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那时队员只有16个,男女各8个。”老人介绍,随着宣传队开始小有名气,经常被邀请到省内,甚至全国各地演出,通过他们的表演,当地彝族文化逐渐走出“村门”。

多年的坚持,宣传队也逐渐壮大,最多时有近100人,演出内容有《彝族铃铛舞》《阿西里西》《撒麻舞》等28种经典曲目,生动呈现彝族群众生产生活场景。

而随着年龄增长,夫妻俩开始把台上表演逐渐转为台下授艺。

虽已是古稀之年,但只要有人上门请教,夫妻俩都会倾囊相授,乐此不疲。近年来,当地学校开设了彝族铃铛舞课程,两人还经常义务给学生做指导。目前,已正式收徒200多人,如今都活跃在传承弘扬彝族文化的舞台上。陈朝寿还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咪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希望能尽我们所能,让当地彝族文化能一代代传下去,不能断代。”陈朝寿说。

--> 2024-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6857.html 1 “夫唱妇随”传承非遗四十余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