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新时代新征程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共同富裕是经济基础层面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上层建筑层面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推进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意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揭示私有制是贫富分化的根源,提出只有彻底变革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公有制和建立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财富涌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隔离的主因。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和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民族间的割裂及社会成员的疏离状态才能终结,经济关系、社会地位的平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深刻蕴含着对推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思想规定,生动体现着内在的理论同构性。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追求,是以全体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物质、精神的全面富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其指向的共同体呼应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思想和共同体思想的描述都紧密呼应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并内在关联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革命、掌握历史主动、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具体的实践手段,由此体现出思想统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的美好生活思想、共同体思想和天下一家的伦理认知,成为推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下为公”的价值取向,有着“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理想社会图景……“大同”首见于《礼记·礼运》篇,文中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生动地描绘了平等、和谐、均富的理想社会图景,寄寓了“天下为家”的社会理想,这与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内在是契合的。同时,“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美美与共”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是传统的统一国家成功实现再造和新生的文化根源。共同富裕指向物质和精神都富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向深刻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共同富裕契合“天下大同”等社会理想,体现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契合各民族共通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党的百年奋斗是实践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推动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得以实现,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释放新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价值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使得二者在价值目标上有机统一;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和人民的奋斗指向和价值目标,有力统摄着、引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共同富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团结奋斗。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