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金融思维种“金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晏惠轩

9月14日,当其他果农还在线上线下卖力吆喝售卖百香果时,余治志却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为今年秋里村百香果销售季画上了句号。

刚满35岁的他,今年1月被中国证监会贵州监管局派驻到从江县下江镇秋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个35岁的年轻人巧妙地将金融思维和当地百香果产业“嫁接”,让原本寂寂无闻的山果成为了市场上的“金果”。

过去,村里的百香果种植零星,管理粗放,虽然拥有高品质却一直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这一口甜蜜,足以抚平人生很多波澜。”余治志很惊讶,在这茫茫大山之中竟然蕴藏着如此优质的水果。更让他想不通的,好东西竟然都砸在了“家里”,根本卖不出去。

为了改变现状,他开始研究秋里百香果种植与金融思维的“嫁接”之术。

首先是企业经营的现金流思维。“群众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余治志心里清楚,要想把百香果产业发展好,就是要让群众感受到百香果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于是,村里定下了一条“铁律”:收购群众的果子,必须当场结清。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却让村民们对这个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个年轻人能够站在我们角度去思考问题。”大家开始愿意跟着他一起围绕百香果“做文章”。

其次是金融产品的标准化思维。余治志提出百香果产业要做到标准化种植、标准化分拣、标准化物流、标准化售后,种植和售卖中紧紧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做到“不砸招牌”。

他多次邀请省内百香果种植专家走进秋里村,指导群众科学种植。

村民卢大胜就是其中的受益者,过去舍不得修枝,任由百香果自由生长,导致百香果的质量参差不齐。在专家指导下,他现在不但“狠得下心”修枝,还“下得去手”剔果,种植的百香果个头饱满、色泽鲜艳、口感甜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好品质才能卖出好价格。在帮扶单位中国证监会贵州监管局的支持下,余治志在分拣和品控上狠下功夫,与专业生鲜物流公司开展合作,发挥生鲜物流公司在果品分拣、包装、物流、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提高发货效率和做优售后,进一步优化客户体验。

原本对这些“麻烦事”颇有微词的村民,在今年的销售季尝到了甜头,村民只用摘下果子往分拣点送就可以,分拣好之后就可结款。45天左右,秋里村近5万斤百香果就一销而空。

最后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差思维。“好产品一定要走高端,这么优质的百香果,在北京上海能卖到50至60元一斤,我们要做的就是抹平优质产品和高品质消费者之间互不了解的信息差。”余治志告诉记者。为此,他确定了“三七分”的售果原则:只卖70%的最优质果,剩下品相和口感较差的30%一律不准出售。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提高村民的眼界和认识,让大家从“随便种种”向“要出精品”转变。

“我们出品的果子一定要是最好的,不能砸了秋里百香果的招牌!”村民卢大胜的话更加坚定了余治志在秋里村发展百香果的信心。

他带领村支两委进一步用好“秋里人家”微信小程序,通过网络销售和线下推介,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礼盒装的“秋里人家”百香果销售价格达50元/斤,不但成功打开高端市场的大门,身价还翻了6、7倍。

今年,秋里村村集体经济仅百香果销售收入一项就超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利润超50万元。

一果难求的火爆,让余治志有了新的想法。

他告诉记者,明年不但要继续做优做大本村百香果产业,还要和周边村寨一起,用金融市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维发展联村共建的经营模式,突破村域、镇域限制,以点带面,统一标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百香果产业抱团发展。

--> 2024-10-1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6478.html 1 金融思维种“金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