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青山有“价” 绿水含“金”

—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铜仁召开

云舍村乡村美景。 李鹤 摄(贵州图片库发)

云舍村一角。

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俯瞰。

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车间生产线。

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抹茶产品展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影报道

9月25日至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在铜仁市召开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贯彻落实,总结推广生态综合补偿典型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省政府、铜仁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致辞,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统计局、国投集团、中咨公司等部门和单位,生态综合补偿重点省(区)发展改革委及有关县(市、区)负责人参加会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2019年启动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发展促保护、以转型谋转变,推动重点区域不断创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方式,管好用好各领域补偿资金,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提升重点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据悉,《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的出台,为推进各领域、各层级的补偿工作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在条例基础上,各部门、各地方要形成合力,持续抓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创新补偿资金使用方式,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的正向激励;加快研究设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以市场化手段拓宽补偿资金的筹资渠道;聚焦重点区域和领域,着力打造精品项目,加快推动地方绿色转型发展。

会上,江西省发展改革委、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江口县、甘肃省迭部县、海南省保亭县、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吉林森工集团、国投创益基金、中咨公司等9个地区和单位有关负责人作经验交流发言。

参会人员还先后到江口县民和镇淫羊藿标准化育种育苗基地、江口县黄柏山高标准抹茶基地、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江口县在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工作中实施的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旅游发展等多个示范项目的成效。

一幅山水画换来“金饭碗”

9月25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代表走进坐落于梵净山山脚的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村。

身着土家服饰的解说员沈琦力在寨门外早早等候。“云舍村,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实际上,这两个字源于土家语,意为猴子喝水的地方。”沈琦力说,云舍村依水而生,在不少游客看来,确是个适合玩水的地方,被当地人誉为“天堂河谷”。

沿着青石板铺成的路踏入村寨,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太平河支流龙塘河穿村而过,清澈的河水与不远处的石桥相呼应,不少村民把清凉的河水当作“天然大冰箱”,将西瓜等瓜果放在河水中降温,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幽画卷。

近年来,正是这一幅山水画卷,让这个小山村换来生态旅游的“金饭碗”。

云舍村91.5%人口为土家族,至今仍保留着摆手舞、茶灯和古法造纸等古朴原真的土家风情和民俗文化,是贵州第一批建设的五个少数民族村寨之一。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生态综合补偿中央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7亿元,完成对云舍村水系梳理、土家七坊、土家五馆、演艺场等旅游业态提质改造和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引入帐篷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展销中心、户外露营基地等,为村民新增旅游服务业就业岗位552个,当地生态文化和生态旅游进一步深度融合。

云舍村焕然一新。目前,云舍村建有“云中仙舍”演艺场1个,农家乐52家,精品民宿42家,旅游从业人员1100余人,其中本地村民占比86%。2023年,云舍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已经成为省内外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云舍村还通过积极组织盘活、重组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村社”共同发展,累计整合3亩闲置鱼塘和10亩闲置土地等农村闲置资产,与景区运营公司和酒店公司采取利益联结模式,建设水上娱乐设施和特色民宿,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15万元以上,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江口县红云金顶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打造了集住宿、餐饮、休闲等于一体的百鸟堂民宿。工作人员胡小方表示:“这几天,民宿住宿接到大量预订电话,国庆节的8间房源早早就被预订一空了。”

与会代表评价,生态综合补偿的核心要义是以绿色发展带动生态保护,云舍村正是集中体现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座“超级工厂”香飘海内外

9月25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代表们走进有着“世界抹茶超级工厂”之称的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投料、磨粉、包装……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里,机器鸣转,茶香弥漫。

展示大厅内,抹茶饼干、抹茶月饼……由抹茶粉制作的抹茶产品琳琅满目。

每到一处,与会代表认真聆听讲解,仔细了解江口县抹茶加工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挥贵州省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无污染的良好生态优势,在省内打造14万亩达欧盟标准的专属茶园,建有碾茶精制生产线4条、抹茶生产线4条,年总产能达4000吨;建有年产3000吨的红绿宝石精制生产线2条。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德国、加拿大、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及地区。

“去年,我们的产值达3.5亿元。抹茶出口量位列世界第二全国第一。”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蒙祖德现场向大家介绍,去年11月,公司还通过SGS欧盟标准认证,成为中国茶行业第一家通过该认证的企业,品质获得全球认可。

除推动抹茶生产现代化外,公司挖掘抹茶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通过举办抹茶雅集活动,品抹茶佳茗、享抹茶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抹茶的历史与魅力,推动抹茶文化的发展。

贵茶公司充分利用江口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将茶园打造成旅游胜地,推出以抹茶为主题的特色“抹茶+”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抹茶美食、观看抹茶茶道等,为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以上。

在位于江口县民和镇的黄柏山高标准抹茶基地里,游客可以漫步在郁郁葱葱的茶园中,欣赏美丽的风景,亲身体验采茶的乐趣,还能参观现代化的抹茶生产车间,了解抹茶的制作过程。

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江口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生态茶产业,真正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获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通过“龙头企业+联盟企业+农户”的贵茶联盟发展模式,公司累计带动全省22个区县61家企业,以土地流转、季节性采摘、除草、施肥、加工、就业等多种形式惠及茶农,直接带动61个村、4410户脱贫户、1.52万人直接就业,实现人均增收4330元以上,在全省累计带动近10万茶农增收。

一滴山泉水激起“金浪花”

9月25日,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代表走进位于铜仁市江口县的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

“一条生产线平均每秒可完成22瓶瓶装水生产。”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经石英砂过滤、活性炭过滤、膜过滤后,对成品水进行杀菌,再经过瓶坯制造、瓶坯吹成空瓶、成品水灌装并封盖、贴标签、封箱等10道工序后,一瓶瓶农夫山泉经典饮用矿泉水产品,即可等待出库装车运输。

农夫山泉为何选择在梵净山下建工厂?背后离不开源自贵州武陵山脉“美丽的水”。

农夫山泉武陵山取水口位于江口县境内,该山泉从百米崖壁喷薄奔流,水源补给自山间降水和周边植被,水源经石英砂岩溶滤后,水质呈弱碱性,口感清甜甘冽。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自2019年建成投产以来,依托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公司产能,陆续注入资金达12亿元。生产线从2条扩展到现如今的6条,年产能达148.7万吨。

在公司展厅内,除天然饮用水外,东方树叶、维他命水、苏打水、水溶C100等多元化健康饮品吸引了参会代表关注。

“清甜可口!果然是来自绿水青山间的好水。”与会代表品尝产自梵净山的农夫山泉后纷纷点赞。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持续致力于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推进节水改造建设,打造循环再生产业链,水和饮料塑料包装可回收率达99%,全面取消炭黑包装使用,升级为对环境更友好的包装制造,并对公司生产的19升水桶桶身进行回收,用于文具水笔、旅行箱包等产品加工,年累计回收水桶超过120万个。

目前,农夫山泉贵州梵净山饮用水有限公司已成功申报为3A级工业旅游景区,成为江口县生态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年接待游客6.5万人次以上。公司还在2023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并带动300余人稳定就业。

江口县拥有地下水资源储量达4.5亿立方米,有1亿多立方米的冷水资源蓄水量,全部为Ⅱ类以上水体。

发挥自然生态优势,一滴山泉水激起“金浪花”。

不只是农夫山泉一家企业,如今的江口,做起了大自然的“搬运工”,水产业已然成为当地发展主导产业之一。一大批绿色水产业加速崛起——农夫山泉、屈臣氏、德心水等优质水企业“落户”当地,统筹推进江口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步伐。

--> 2024-10-10 —全国生态综合补偿工作现场会在铜仁召开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6365.html 1 青山有“价” 绿水含“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