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建立联农好机制 唱响乡村新牧歌

肉牛产业让群众致富有奔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养殖肉牛100头,实现产值110多万元。这是毕节市黔西市金碧镇双寨村养牛大户赵杰今年的“丰收账单”。从零星养殖到规模化养殖,他已成为村里的肉牛养殖带头人。

“目前正打算扩建养殖场,将存栏量从100头增加到300头。”望着圈舍里体肥膘壮的牛儿,赵杰对自己的肉牛生意信心十足。

联农带农机制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牵引。今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肉牛产业“十百千万”工程,2024年新增肉牛家庭牧场4000家以上,以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户在肉牛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为了带动和保障像赵杰一样的肉牛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公司在金融服务、技术服务、饲料草料平价供给等方面协调和支持帮助。在养殖户养殖肉牛满膘后及时按照市场价格回购,从而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难题。

黔西市抢抓与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合作机遇,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按照“扩规模、降成本、链农户、找模式”思路,该市采取“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科技支撑”等有效措施,构建“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SPV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的“1+N+N”肉牛产业发展模式,助推肉牛产业成为黔西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农户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9月底,秋日初阳洒在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公司五里乡新乐村第七牛场的一排排牛舍上,村民曹艳群娴熟地开着铲车穿梭在各个牛舍中投放草料。“牛场有1000余头安格斯牛,从牛场建立以来,我一直都在这里上班,每月工资4000元,在家附近就能找到这样的工作真不错。”曹艳群高兴地说。

除了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公司还以土地流转、青贮收购、合作养殖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

“自公司成立以来,直接解决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140余人,常年带动发展种植全株玉米3万余亩,覆盖农户3000余户,并与黔西市388家合作社签订联农带农合作协议,实现联农带农3.5万户。同时带动大户利用养猪场转产改造为牛场40个,新增肉牛养殖3760头;帮助合作农户销售出栏育肥牛只1352头,销售总额约2251.75万元。”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公司乡村振兴部负责人祖禹介绍。

金秋时节,铜仁市思南县宽坪乡迎风村的养殖家庭农场里,一座座牛舍坐落整齐、干净宽敞,一头头体态健硕的肉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养殖户王家臣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打扫牛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开始试水养了10头,后来利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把村里面新建的养殖场租了过来,养了60多头,一年纯利润能有20多万元。”王家臣笑言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在宽坪乡像王家臣一样以家庭农场模式养殖肉牛的还有29家,总计养殖肉牛近千头。

为推动肉牛产业做大规模,铜仁市思南县实施培育十头户、百头场、千头村、万头乡工程,提出年新发展养殖户2000户,新培育家庭农场200个,新增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2个,1000头以上的示范村3个,10000头以上的示范乡镇2个,突出抓好肉牛产业扩群增量,实现肉牛产业“从小到大、由散变聚”的转变。

此外,思南实施“养殖联动”,建立牛产业场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实施订单养殖、寄养代繁、投牛还犊、借牛生犊等方式,最终实现“农户强繁育、企业强引领、交易强市场”的牛产业发展新格局,提升肉牛产业聚合度。

让“牛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牛动力”,贵州肉牛产业发展不断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打造肉牛产业示范区,实现联农、惠农、富农目标,助推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10-10 建立联农好机制 唱响乡村新牧歌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6346.html 1 肉牛产业让群众致富有奔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