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谭波 周雪舟 唐宇)今年以来,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按照“成渝所需、遵义所能”“遵义所需、成渝所愿”思路,坚持以挤进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服务生活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9月27日,走进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压铸车间,只见一块块铝锭经过压铸、打磨、焊接等诸多工序,摇身一变成为电机外壳组件。
作为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及特种合金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今年以来,该公司来自成渝地区的订单量已占总量的三分之一。7月,该公司与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成都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电机壳系列样品已通过测试,即将投入批量生产,仅此项目就可带来3000多万元的收入。
“电机壳系列样品从设计、加工、制造到交样,我们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投产后,每月能最少完成2500套,力争到12月完成4万套的产量。”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主管刘贵海说。
欧阳阿强是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引入的战略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新任董事长。他一直在寻找新能源汽车行业合作伙伴。遵义不仅有资源和技术优势,更有背靠成渝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这让他毅然选择与贵州蓝辉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
“作为深圳的投资方,我们是来赋能的,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经常询问是否有困难需要协同解决。相信在这种营商环境下,企业会更加快速发展。”欧阳阿强说。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产出10万套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包括电机外壳、电池箱体和电控箱体、汽车轮毂等产品,预计今年产值超1亿元。此外,企业还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购进压铸机等加工设备,预计生产线将增加到3条。
核心竞争力来源于自主创新力。在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生产新一代电机控制器。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物流车电机控制器。相比前几代产品,我们对结构和生产工艺都进行了优化,运行起来更加稳定,受到很多客户的青睐。”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表面贴装技术工程师赵杨说。
从深圳到遵义高新区开办分公司,在“广东研发+贵州制造”模式加持下,遵义市大地和电气有限公司紧盯行业前沿技术,成长为专门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商用车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可年产30万套新能源驱动系统。
近年来,遵义高新区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形成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链条相对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遵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去年以来,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共69家。截至目前,遵义高新区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家。
“我们将充分发挥遵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交通优势,全力提升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地。”红花岗区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遵义高新区产业发展处产业发展股负责人说,未来该区将围绕长安汽车、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配套需求,深挖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潜力,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助力遵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