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国庆假期,秋高气爽,黔贵大地正迎来一年中最耀眼的季节。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清澈的溪水蜿蜒流淌,金色的田野瓜果飘香,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游客“到乡村去”。
着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可谓火热。全省拥有757个中国传统村落,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各村寨不断激活旅游发展动能,开发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业与文化、农业等深度融合,让乡村旅游持续焕发活力。
看乡景 享山水如画
走进地处加榜梯田景区核心区的黔东南州从江县加车村,清晨的阳光温馨恬静,缕缕薄雾萦绕山头,周边地势磅礴的数千亩梯田好似披上黄金甲,形成了加车村独特的田园美景。
“金色的梯田层层叠叠,田间还矗立着一幢幢传统的苗寨建筑,从山底到山顶,美得让人说不出话。”来自广州的游客潘婷赞叹,不停用镜头记录着这秋日限定的稻田美景。
以田兴旅,以文化人。近年来,加车村通过开展插秧节等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着力打造集观赏美丽梯田、体验农事乐趣、品尝农家美味、感受露营魅力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六大观景平台、生态旅游步道等亲田旅游项目,旅游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游、富氧游、研学游等特色旅游业态成效初显。
放眼贵州,田畴沃野起欢歌的景象接连上演。
在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及千年布依古寨的底蕴沉淀,匠庐·村晓、石头寨·云端等多家精品民宿先后落户,成为这座村庄的特色产业之一。
石头寨驻村第一书记柴儒刚告诉记者,为充分利用毗邻黄果树瀑布的独特区位优势,石头寨村坚持景村融合,目前正进一步打造石头寨布依民族风情街,全面提升村庄环境,鼓励带动更多村民利用自家房屋从事住宿、餐饮、蜡染等旅游产业,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为黄果树景区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注入新活力。
寻乡味 享味蕾绽放
走出城市,来到乡村里的田间地头,享农家乐、品农家饭、体验采摘成了国庆期间城市周边乡村最火热的旅游业态。
脚步还未走近黔西南州兴义市万福村,阵阵蛋炒饭的香味便四溢而出,勾得游客垂涎欲滴。每天从早到晚,村里的这条“蛋炒饭一条街”人气最旺,不少外地游客专程慕名而来,只为在万峰林下品尝一碗冒着热气的蛋炒饭,再配上几个当地特色凉拌菜,清爽解腻,让人胃口大开。
“万峰林蛋炒饭的秘诀主打就地取材,大米为本土优质米,辅以新鲜炼制的猪油和向村民收购的土鸡蛋,各类农家优质食材融合,经过大火的翻炒、糅合,造就出一碗香喷喷的蛋炒饭。”村里经营着“黄秀蛋炒饭”餐馆的老板娘黄秀说,2011年自己和丈夫返乡后开了蛋炒饭店,每天早上一开门便有客人排队,日子过得忙碌又红火。
据悉,万福村坐落在万峰林景区将军桥一带,地处景区核心,随着黔西南州旅游业的火爆,在万福村,像黄秀家这样的蛋炒饭店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几十家。每逢节假日,这些店铺平均每天要炒上万份蛋炒饭,“万峰林蛋炒饭”如今已经成为万福村一张精彩的美食名片。
美味成为乡村名片,在贵阳市乌当区王岗村也不例外。被称为“庖汤第一村”的王岗村如今从事农家乐的经营户有17家,每逢冬季临近,村里远近闻名的“庖汤饭”便成为不少食客寒日的乡愁滋味。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暖胃乡味,还能体验暖身温泉,度过一段“暖上加暖”的愉快时光。
品乡俗 享民俗风情
除了看乡景、品乡味,这个国庆假期,贵州各地还开展了各类乡村民俗活动、非遗主题活动等,开启了主客共享新空间。
在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山堡社区,这个暑期通过打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桐梓“村晚”舞台,展示新农村、新生活、新风尚,焕发了乡村文化的新魅力,成为不少本地村民和避暑旅居游客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重要方式。国庆假期,“村晚”继续精彩上演。
“气氛很热烈,让人不自觉融入其中,而且许多‘村晚’节目都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民俗和非遗等元素,特别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很浓厚。”重庆旅居游客余昭慧说,现场观看了一次桐梓“村晚”演出,印象十分深刻。
依托当地人文和自然资源,不断深挖和创新文旅内涵,在贵州,以“村”字头为代表的台江“村BA”、榕江“村超”以及桐梓“村晚”频频出圈的同时,还给予了游客纯粹的乡村风情体验。
除了“村BA”“村超”“村晚”,贵州“村”字号大家庭还在不断增添新成员,“村T”“村歌”“村播”“村奥”等活动仍在不断上新,各类“村会玩”也折射出了人们对和美乡村生活的美好追求,彰显出乡村的无限魅力和可能性。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广大游客到乡村去旅游,不仅是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还要同当地村民一起体验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成就,体验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