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阮池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成这个首要任务,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并已经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展示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只有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依托本地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贵州是我国的山区大省,农业发展条件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本地实际,推动乡村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立足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智能化转型。首先,应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为农业生产智能化、高效化提供硬件支持,同时引入信息管理系统,确保生产、加工、仓储、运输过程的高效优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建设和完善农村资产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农村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为农户增收渠道的稳定性和不断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其次,打造智慧化生产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科技咨询服务。加快推进偏远山区的电商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要加强本土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升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乡村的吸引力。

立足绿色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化转型。首先,应着眼于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长远利益,加大力度保护地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要保证耕地质量和数量,还要维护本土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次,发展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立体农业,积极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新模式,充分发掘山地农业在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上的多元功能,最终将之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最后,将创新要素与当地生态环境结合,建设一批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农业示范园区,加强绿色农业知识宣传,引导农民和企业树立绿色生产理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立足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应在加强村组内部合作的同时,探索乡(镇)域、县域的跨村联营模式,通过扩大规模、创立由集体组织信誉担保的地方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影响力、竞争力,以及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协作,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以及城乡的融合发展,同时引入先进技术、生态肥料、智慧农机等现代绿色生产要素,塑造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2024-10-02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966.html 1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