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以开放汇聚资源 用创新激发活力

——“科技入黔”按下贵州科技创新“加速键”

专家组团在黔西南州进行调研指导。 (黔西南州科技局供图)

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工作人员在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控磷酸铁锂生产。 (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供图)

罗丹教授(左)与其团队成员在AR眼镜实验室进行光学试验。(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供图)

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智能化黏土型锂资源选冶厂房。(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供图)

科研人员在进行光学研究。(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供图)

段超木

9月23日,贵州省与中国工程院举行“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院士恳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王双明、赵中伟、陈士林、谯仕彦及浙江大学教授冯毅雄等专家代表先后在会上发言,结合今年8月24日至27日在贵州考察调研情况,围绕大数据、矿产资源、冶金化工、中药民族药、农业养殖、装备制造等领域提出意见建议。此次活动正是贵州“广聚天下英雄谋发展”,积极汇聚创新资源的真实写照。

推进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是关键。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科技入黔”,全力推动东西部科技协作,通过开放汇聚各方资源,汇聚人才、项目、科研机构等入黔,弥补科技支撑不足的短板,推动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在贵州加速集聚融合转化。

重视集群效应 加速创新平台搭建

“成立之初,我们就深知自己的使命便是对内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对外开展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圣伊凡介绍,绿产院自2022年12月挂牌运行以来,不到2年时间,研究院以南方科技大学重要成果转化为核心,共引进储备项目60余项,落地转化项目1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8家,方向涵盖碳捕集及利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智能制造、固废资源化利用、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共新申请并授权专利近20个,部分企业已开展市场化业务并累计取得数百万元订单。

今年4月,贵州技术交易市场的正式启用,更是标志着我省创新平台加速创新资源汇聚前进的“一大步”。

搭建服务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培育技转人才、促进转化服务……成立以来,举办技术转移、成果对接活动及培训26场次,参与人数2600余人,其中组织7场技术转移活动,参与活动1300余人,展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0项;为技术转移转化各类主体提供成果、需求、人才、政策等信息,已汇集科技成果4553项。贵州技术交易市场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正在全力构建技术落地应用的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开展科学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支撑,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贵州聚焦产业创新源头“大展拳脚”,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同时,紧盯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能级平台建设,梳理出拟布局建设的创新平台清单,出台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与清理规范、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等方案,加快省内存量平台清理,做优做强一批平台,持续引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南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在黔共建各具特色、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7个。

引才留用 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我是去年带着项目考察的目的来到贵州。”智能柔性力控机器人项目贵州区域负责人丁超说,经过多次的走访和考察,贵州优渥的人才政策与绿产院优越的孵化条件让他留了下来。

2023年6月,项目落地贵州后,他保持每月3至4次从广东往返贵州的频率,积极挖掘省内各相关企业在工业磨抛领域的痛点和难点,并将存在的相关问题第一时间带回广东省深圳市总部组织研发人才进行深入探讨和解决。并在今年3月牵头建成了智能柔性力控机器人磨抛工作站,可完成复杂曲面、叶片等零件的打磨,并培养机器人操作工程师2名,申请专利2项。

而在绿产院成果转化试验基地,麦克斯韦增强现实(AR)显示技术光学实验室正在加紧装修。不久后,“麦克斯韦增强现实近眼显示技术”项目将在这里落地孵化。

“深黔合作的重要契机、贵州灵活的技术成果支持政策以及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坚定选择了贵州。”2024年4月,南方科技大学罗丹教授携他的最新研究院成果——增强现实近眼显示技术入驻绿产院,短短3个月,罗教授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已在绿产院建设完成增强现实近眼显示中试平台,并搭建超净间、光学实验室以及材料实验室,着力在贵州培养专业的光学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为项目成果转化筑牢根基。

丁超和罗丹不仅是为贵州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引进人才的生动体现,更是贵州深入实施“科技入黔”不断探索“引才留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聚焦高质量发展,不断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建立起与国内外顶级科学家的对话机制,常态化、成建制邀请院士专家走进贵州、了解贵州、支持贵州。

今年8月,中国工程院15名院士分成大数据电子信息组、特色农业、矿产资源、冶金与化工、装备制造与材料、中药民族药6个专家组,启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活动,分赴全省6个市(州)开展调研。

2023年,140余名院士走进贵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论坛开展现场调研、技术指导、交流座谈和学术演讲等活动,为我省在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80余次,深入磷化集团、能源集团、黎阳动力、梅岭电源、林泉电机等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指导近30次,先进的科技资源在贵州不断加速集聚。

同时,贵州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招贤师、引良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优秀人才120余人,并通过激励创新政策落地改革试点、推广“科研人员当技术经纪人”、研究起草科研减负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切实解开了束缚科研工作者的“绳子”,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生态,让每一个来到贵州的科研工作者“舍不得,离不开”。

有的放矢 以技术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黔东南州台江县的国家级高新企业,步入厂区,两条亚洲规模最大的废旧铅蓄电池拆解生产线时刻运行,保证我省80%以上的废旧铅蓄电池在这里回收加工为再生精铅。

曾经,提升铅的回收效率一度是该企业的技术难题,而借助“科技入黔”的契机,根据企业所遇到的铅回收难点,提出实际技术需求,经省科技厅的积极对接,中南大学的技术团队2020年开始同麒臻实业开展合作。

针对铅膏含水量比较大,熔点也比较高,要1200多摄氏度以上才能融化的技术难点,以低温熔铸和熔炼技术取代传统的鼓风炉技术,物料的熔点反应温度可以降低150摄氏度到200摄氏度左右,大幅度地降低了燃料的使用量,拆解出的铅通过实现了清洁回收,使该工厂生产出的成品精铅纯度可达到99.96%,这个技术还获得了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据介绍,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每天的产酸量是100吨至120吨,余热锅炉每小时向园区输送5吨蒸汽。2023年企业的年产值27.4亿元,完成税收1.37亿元。今年预计年产值35亿元。

而位于六盘水六枝特区的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其依托中南大学技术力量,成功突破黏土型锂资源规模化利用选冶技术,建成省内首条利用本地锂资源生产碳酸锂生产线。

“目前,公司正在完善综合利用黏土锂制备电池级碳酸锂中试基地的建设,公司自有矿山资源量可基本满足项目一期10万吨磷酸铁锂一体化建设的原料需求。”贵州新仁新能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潘齐介绍,这种提锂技术的物耗、能耗更低,三废排放量更少,填补了黏土锂资源规模化提锂的技术空白,既为锂盐生产原料国产化提供一种新的生产工艺与原料途径,更为企业向新能源市场提供高性能磷酸铁锂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该项目将有效稳步推进贵州萤石(锂)矿、富锂铝土矿、富锂煤矿等资源的技术攻关,实现有价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经济性,以“采选冶材”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实现产业链与规模化,切实推进“富矿精开”,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电动贵州”,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贵州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梳理出拟解决的关键技术清单,有针对性地引进契合度高的全国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畅通渠道推进“科技入黔”工作,积极争取科技人才入黔、科技成果入黔和科研机构入黔,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大协同创新项目中,2023年,贵州引入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6家省外高校院所相关专家团队参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产学研供需对接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

“水稻高产攻关己进入一个瓶颈期,每提升1公斤难度都很大,不仅需要真正经过实践检验的良种,更需要不断更新换代的良法配合,而贵州的生态和气候很适合我们搞这项工作。”据“甬优”杂优水稻团队成员介绍,自2019年宁波市农科院与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水稻研究所合作以来,团队科技人员不遗余力地将高产高抗优质的“甬优”系列品种引入贵州地区试种,这里的稻田从最初的亩产900公斤到去年的1174.16公斤,亩产不断突破。

今年,依托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和贵州省水稻所的共同实施下,也是取得了最高亩产为1163.45公斤的喜人成绩。

不只是选种和示范,在水稻播种、抽穗等关键时期,科技人员在当地长期驻点蹲守,为种植农户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持续加强“甬优”品种推广力度,同时把成熟的绿色生态栽培集成技术毫不保留地送到当地农户田间地头。

正因“甬优”品种在兴义的大获成功,黔西南州趁热打铁,建立了与宁波、惠州等对口帮扶城市的科技合作机制。围绕成果转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开展水稻新品种、育种技术协作和薏仁米、水稻引种试验示范,引进了包含水稻“甬优1540”在内的23个优秀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我省粮食安全提供了良种选择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储备。

同样因“引种提技”而让农户丰收增产的毕节市,充分利用“科技入黔”的政策,紧密围绕山地特色农业科技的需求,吸引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辣椒研究所等外地专家团队建立立足于当地农业发展领域的3个骨干工作室。

骨干工作室针对毕节“三白”蔬菜、畜牧羊的高效繁育、辣椒——大蒜高效轮作的绿色生产技术等方面,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示范,引进并示范了21个新品种,成功培育了38名市内学员,培训了2000余名技术人员和种植养殖大户,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毕节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跑。贵州以“主动走出去,精准引进来”的理念,通过收集省外高校院所的优质科技成果向省内相关企业精准推介。

同时,基于对各个地州产业结构、产业需求及特色优势的调研结果,明确技术缺口与需求,将“问题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优化升级对接模式,创新科技重大专项组织方式,精准对接省外高校院所一批适用性好、成熟度高、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快在贵州转化,服务产业发展,2023年与103家省外高校院所开展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合作。

今年上半年,贵州立项实施8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92所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与省内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 2024-09-26 ——“科技入黔”按下贵州科技创新“加速键”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632.html 1 以开放汇聚资源 用创新激发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