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坚持改革突破 做强县域经济

茶农正在采茶。

←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建设现场。

↑工人在铝材生产线上忙碌。

→水城区顺场乡营盘村刺梨鲜果收购现场。

郭立

水城

改革,是关键一招;改革,是动力之源。六盘水市水城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扣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以“一县一示范”为抓手,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定不移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全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立足优势产业推改革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按照“依托煤、发展电、稳定材、升级铝、壮大锰、培育石”的思路,以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产业园区为依托,加快构建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链条完备的高质量发展工业体系,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水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6.4亿元。

项目建设实现新跨越。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实体经济的发展,强化开发区经济功能和龙头作用,主动向机制改革要管理效能、向招商引资要投资强度、向技术创新要节能降本,组织精干力量谋划一批项目,推动贵州能源水城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动工建设,水城铝制家居产业集群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水城煤炭储配中心、双元铝业技改扩能新兴铝合金产业园等项目加速推进,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线顺利点火投产。

经营主体实现新突破。全年新引进优强企业30家、新增产业到位资金49.6亿元,新增工业企业518户、总数达2178户,新增“四上”企业91户、在库“四上”企业433户,水城区经营主体总量达5.62万户(不含高新区),1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关键工作取得新成果。规划编制《康养水城发展规划(2023—2035)》《水城区村集体经济实体化发展2023—2025三年攻坚行动暨“一村一实体”发展专项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底色更加亮丽、成色更加优质。

突出山地特色推改革

农业产业更有特色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写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凉都三宝”为代表特色产业,开发乡土资源、挖掘地域特点、升级产业链条,将“土特产”做成大产业。

特色产业大突破。建成猕猴桃“吨产园”2.1万亩、刺梨“千斤园”2万亩、茶叶“万元田”4000亩,管护精品水果15.73万亩。“弥你红”红心猕猴桃品牌出彩,猕猴桃挂果面积8.5万亩,实现出园产值10亿元;茶叶变“金叶子”,种植茶叶8.6万亩、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3.86亿元;刺梨变“金果果”,收购刺梨鲜果8132.82吨,助农增收4880万元;获“中国·野生山桐子之乡”称号,建设山桐子苗圃基地600余亩,培育苗木600万株,种植山桐子1万余亩。

品牌打造有作为。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厂23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个、有机产品认证4个、地理标志保护2个,打造了“弥你红”猕猴桃、“初好”刺梨系列产品、“水城春”富硒茶、水城“三锅”等省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荣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

聚焦民生福祉推改革

民生实事更加有力

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的政绩,紧扣民心所向、民情所需、民愿所盼谋划民生领域改革,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超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稳岗就业超预期。水城区劳动力就业率达90.5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051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785人,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1434人。

教育质量大提升。新增学位1600余个,被列为全省第三批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县,水城区四幼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幼儿园,水城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代表贵州省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获“贵州省劳动教育示范县”称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区内首个高海拔乡镇学校海坪小学实现集中供暖;六盘水市七中、市八中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通过省级第一次评估,六盘水市二十三中创建为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实现历史性突破。

医疗健康大提质。完成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县级)和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县级)创建,胸痛中心通过省级胸痛中心联盟预检;龙场乡卫生院县域医疗次中心已完成科室设置、医疗设备采购;六盘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全面开诊运行;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巩固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并作为贵州省唯一案例入选全国20个典型经验进行推广;成功创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建立6个区域中心救助站,形成“1+6+N”的流浪乞讨救助模式;水城区人民医院和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省卫健委命名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农村环境大改善。聚焦农村“厕、污、垃”治理,全面完成农村厕所新(改)建任务3337个,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99.9%,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

注重示范试点推改革

改革成果更加丰硕

坚持把试点工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任务、重要方法、重要举措来抓实抓细,既在谋上出新绩,也在落上出实效,切实发挥试点工作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水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示范试点推进好。“鼓励村干部入股参与村集体经济”成功申报省级“一县一试点”改革课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五营方式”得到推广。乡村振兴“五型村居”建设、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振兴片区管理委员会、鼓励公职人员领办创办企业或合作社发展农村产业、支持村干部入股参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具有水城特色特点的改革事项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试点、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和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试点等一批国家级示范试点有力有序推进。

改革成果亮点多。坚持把改革经验总结作为开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抓手,聚焦水城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工作举措,持续擦亮水城改革品牌。完成改革调研课题30篇,交流信息《水城区创建“片管委”激发乡村治理活力》《水城区“六访六查六提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被《贵州改革情况交流》采用,水城区组织实施探索村干部专职化管理试验任务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

突出民主法治推改革

治理水平更加高效

民主监督有创新。深入推进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街道议政代表会制度实现全覆盖;圆满承办六盘水市2023年“高质量发展,代表在行动”活动经验交流会。探索基层协商新模式,以水城区13个界别联组委员工作室向基层延伸试点为基础,扎实开展“院坝协商”“社区协商”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

法治建设有成效。依托“片管委”组建2500余支“四支队伍”参与乡村治理,累计开展各类服务3.8万余次;水城区司法局获得全国妇联命名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水城团区委依托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契机,累计出台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普惠性、标志性政策28项,覆盖“7+5”全部领域。率先在全省开展“青少年法治生日”5场,惠及学生3277名;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1700余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

社会治理有网络。持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和“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基层治理机制,全面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建成1个区级综治中心、30个乡级综治中心、189个村级综治中心;共划分综合网格1151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261名。

政法工作有民心。玉舍镇综治中心、双水街道沙龙社区综治中心被评为贵州省第一批“枫桥式”综治中心;水城区人民检察院“司法救助‘找、定、救、访’工作法”、区公安局勺米派出所“‘133’解纷工作法”、区人民法院阿戛人民法庭“‘陈老师工作室’诉前解纷工作法”被评为全省“枫桥式”工作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水城区将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点,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更好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出圈出彩,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六盘水篇章贡献水城力量。

传统产业升级升链焕发活力

近日,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电解铝生产车间一片火热,机器轰鸣声、敲打声此起彼伏。货车频繁进出,把铝棒、铝卷材、铝线杆等20余种铝产品先后送到园区其他铝加工企业。

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水城经开区聚集了中下游铝及铝加工企业,55家铝企“链”起了一个产业集群,实现产品结构从生产原材料到生产中高端产品的就地转换。让人惊叹的是,若时间退回至2016年,这里仅有1家企业入驻。

促进铝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是水城区从“一煤独大”中蹚出转型新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水城区按照“六大产业基地”和六盘水市主导产业布局,立足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特色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定位,依托煤、电、铝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画面转移到200万吨/年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煤焦化、2×66万千瓦燃煤发电等项目的施工现场,铲车、挖掘机等施工机械来来往往、紧张作业,施工人员坚守岗位、各司其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煤焦化项目预计明年8月建成投产。随后,燃煤发电项目、新能源项目和铁路货场专线项目也将投入使用。”据贵州能源水城区煤-焦-化-电循环经济基地项目有关负责人江关介绍,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焦炭200万吨、焦油8.7万吨、粗苯2.6万吨、硫酸2.9万吨、天然气1.86亿方、发电量83亿千瓦时,预计年产值75亿元。

正在建设的水城区煤炭储备中心项目,在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时,也能优化本地区煤炭产业布局、完善煤炭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在发耳煤业,智能开采减少了井下作业人员,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水城抽水蓄能电站建成后,将推动风、光、水、火等新能源一体发展、多能互补,为能源保供注入新活力……

水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让资源型产业实现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并在延链、补链、强链中焕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山地特色农业拔节生长

“水城气候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我家的猕猴桃已进入盛挂期,一些个头大的果子重量超过100克,亩产量能超过2000公斤。虽然只种了10亩,但纯收入超过30万元。”说起猕猴桃种植情况,水城区蟠龙镇种植大户晏庭银一脸喜悦。“用传统方式种植,亩产量只有400斤,差距非常大。”

1月,春天未到,“水城春”早春茶已悄然上市。水城区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等地理气候条件,使“水城春”成为岁末年初就能品到的早春茶,优异的品质让“水城春”成为不少茶客热衷的杯中物。“水城春”的热销,促使部分茶田亩产值已超过1万元。

种植面积不大,收益却很可观。这种“小而精”“小而特”的山地特色产业,正成为水城区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力量。

“水城区山高、坡陡、谷深,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发展传统农业难度较大。”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破解这一难题,找到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出路,水城区立足农业资源禀赋,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打造“凉都三宝”特色产业,以大力推进“两园一田”(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摸起来扎手,吃起来养人”的刺梨因口感酸涩、难以下咽等特点,起初并没有被市场接受。但由于刺梨精深加工企业的出现,水城的刺梨种植户越来越多。

“科技特派员教会我们科学种植,加上精心管护,一亩刺梨产量能达到近3000斤。”水城区营盘乡罗多村种植大户蒋成扣,对刺梨带来的经济效益感到非常满意。

不仅如此,刺梨产业的崛起,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土壤石漠化等情况。

“刺梨根系发达且耐旱,能有效抑制土壤石漠化。种植刺梨后,土壤厚度得以巩固增加,进一步避免水土流失问题。”六盘水市农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既让土地“含绿量”节节攀升,也让这份厚实的绿色“家底”反哺了农民。

2023年,水城区累计收购刺梨鲜果8000余吨,助农增收4800余万元,同比增长36.33%,“刺果果”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果果”。

因“山地”而制约,也因“山地”而破局。水城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生态、山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下午5点,水城区新桥街道新业社区居民盛敏来到新修建的水城经开区第一幼儿园接孩子。从家到幼儿园不超过5分钟,和过去动辄半小时的路程相比,盛敏感到无比省心。

“为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水城区及时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根据教育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新建、改扩建相关学校,全区新增学位1600余个,更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入园入学。”水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民生实事是群众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一直以来,水城区始终聚焦民之所需、群众所盼深化改革,扎实办好义务教育、医疗服务、就业养老等民生实事,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

不久前,勺米镇坡脚村李女士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医保报销后非常满意。“以前必须到水城区政务中心医保窗口办理,一去一来起码要花1个多小时。真没想到现在变得这么方便了。”

“2023年,我们在全区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并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保服务。”水城区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无论是参保登记、报销结算还是咨询政策,群众都能在家门口办理。同时,便民服务中心(室)还向行动不便或不熟悉业务的群众推出代帮代办服务,工作人员可代办医保相关手续,让医保服务更加暖心。据了解,自开展“15分钟医保服务圈”以来,共办件99713件,进一步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请帮助我们协调下,做个直播带货的培训,让我们把杨梅卖得更远。”不久前,水城区发耳镇的一名杨梅种植户来到镇上的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咨询如何学习线上销售。

水果种植是发耳镇的优势产业。面对种植户日益旺盛的线上销售培训需求,发耳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协调培训机构,并把传统的集中培训改为“送训上门”。而像这样针对种植户、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创业培训服务,在水城十分常见。

民生实事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水城区坚持从群众所盼所想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确保改革举措回应民生所急、顺应民心所向。

(本版图片均由尚宇杰摄)

--> 2024-09-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520.html 1 坚持改革突破 做强县域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