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郭建平

2024年,“千万工程”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集强村、生态和民生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千万工程”的城乡统筹、区域协同、生态优先、共建共享等发展理念,生动诠释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举措。“千万工程”指明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涵盖了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积极呼应了农民群众的期盼诉求,使越来越多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务必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循序渐进,接续奋斗,加快完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前提,首先应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坚持美村与富村并进、塑形和铸魂并重,要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五大行动”,推动示范村和整治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在富村铸魂上,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聚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从规模、质量、效益等多个层面为农业产业做示范。

统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城乡融合、互联互通。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各种要素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城市现代文明与乡村乡土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的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聚焦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聚焦服务群众,“共治”“智治”相结合,以“有诉必应”工作机制,构建服务群众“诉、应、办”全环节、全流程工作格局;强化农村治理骨干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不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深化星级文明户、文明乡村、孝老爱亲模范、好邻居、好媳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

聚焦财、人、地要素供给。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千方百计撬动社会资本,拓宽投融资渠道,健全政府投入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用好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农业经济科技含量。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技术能手、农产品电商经营者,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合理安排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乡村建设、乡村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用地需求。

聚焦农村深化改革潜力激发。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用好承包地确权成果,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时效工作奠定基础;稳妥推动宅基地改革有制度、有项目、有典型,努力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持续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管理,积极探索推进村民委员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将农村建设项目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倾斜,壮大集体经济。

(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乡村人才振兴学院院长)

--> 2024-09-2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506.html 1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用“千万工程”经验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