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娜
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重要一环,切实用好贵州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统筹富民增收与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大力推进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盘活闲置低效旅游项目攻坚“四大行动”,周密部署、多措并举,丰富优质旅游产品供给,精心策划“黄小西,吃晚饭”,创新推出“村超”“村BA”“红飘带”等文旅新热点,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力推动贵州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产业化。积极实施旅游产业化基础性保障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配套政策。近年来,贵州先后出台提升旅游产业化、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产业投资方案、扶持中小型旅游企业等政策文件,编制《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形成了推进旅游产业化的坚实基础。统筹推进“四大文化工程”,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和统一监管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更加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为加快形成推动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保障。深化国有文旅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投集团、演艺集团等出台细化改革方案,理顺企业管理体制,规范事业产业关系,深化内部改革,不断推进改革任务。金融手段推进经营主体培育。制定了《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搭建了旅游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助力轻资产经营主体融资发展,截至2024年4月,平台已累计入驻涉旅企业1701家,完成16家涉旅企业资金支出10734.49万元。同期全省新增涉旅经营主体1.9万户,新增规上(限上)涉旅经营主体124户,完成18个重点景区“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推进各市州组建旅游集团。马蜂窝国内总部落地贵阳,填补贵阳文旅头部平台企业空白。
积极助力旅游产品多元化供给。优势资源推进文旅业态升级。贵州聚焦“9+2+2”特意性旅游资源逐一制订升级方案,梳理汇总世界级旅游资源38项。加快推进荔波小七孔、黄果树、赤水丹霞等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创建正安吉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2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3家,服务文旅、体旅、酒旅、交旅、康旅、研旅等多样化特意性资源开发的一系列政策与新业态融合。如黄果树景区推出夜游黄果树、桥梁科技研学等;荔波樟江推出踏瀑戏水、古风汉服展演及非遗剧本娱乐等;赤水丹霞打造夜间消费街区,赤水河谷推出洞穴民宿;万峰林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打造了桨板驿站;西江千户苗寨建设索道;启动花江峡谷大桥、赤水、贵南高铁沿线等旅游规划。加快“六要素”业态布局提升。住宿方面,出台《关于促进贵州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批政策清单和等级划分标准,实施贵州民宿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注册民宿经营主体2100多家,全国甲级民宿5家、乙级4家,新评定等级民宿163家。新增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9家,新增品牌连锁酒店63家,总数达706家(包含星级饭店以及连锁酒店,携程平台统计数据),酒店连锁化率从21.11%提升到21.36%。新建、提升露营基地44个。餐饮方面,在景区内外推出黔菜美食店90家、黔菜单品标准40个,发布贵州首批特色美食120道(中英文版),发布美食旅游指南和旅游美食地图。购物方面,完成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专柜)门店形象提升改造20家,在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2023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取得4金12银的好成绩。娱乐方面,推动《多彩贵州风》《贵秀》等30个旅游演艺项目提质升级,新增10个剧本娱乐项目进景区。交通方面,对外贵州借助空中、陆地航线优势,紧抓入境流量。2024年夏秋航季贵阳机场新增国内航点12个,新增国际航点4个。支支串飞航线方面,换季后共运营“支支串飞”航线14条,为游客提供便捷的空中桥梁。目前,贵州机场已形成“一枢纽十支线”11个机场布局,加快推动了“航空+旅游”融合发展;对内贵州新增异地租车网点13个,172个高速服务区、“9+2+2”特意性旅游资源景区实现充电桩(车位)全覆盖,3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以上公路占比达72%,解决最后1000米景区交通问题。创新科技赋能文旅供给业态。贵州利用大数据优势,积极推进省级相关管理部门联动,提升主管部门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与企业数字化水平。贵州全省旅游监控平台接入景区140家、监控视频1900路,“9+2+2”特意性旅游资源景区及20家4A级景区,都已启动相应的数据应用系统。目前贵州已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启动由省文旅部门牵头,联动省大数据局推进“旅游产业互联运营体系”项目,为对内打破政府内部数据条块分割,对外嫁接头部文旅OTA平台,夯实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模式底座,以科技赋能实现贵州文旅资源共享。
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提升国际化多彩贵州文旅消费新市场。2023年以来,贵州旅游业加快恢复、强劲增长、持续领跑。自然珍宝与文化瑰宝优势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贵州紧紧围绕资源要素,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持续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通过节会赛事、影视剧、路边音乐会等多元融合方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推出了民俗节庆、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等10类特色优势产品,在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旅新需求,“村超”“村BA”“红飘带”等文旅出圈带动消费火爆,吸引无数省内外游客驻足打卡和体验消费;贵阳实施夜食、夜游、夜购等八大“夜筑城”工程,青云路步行街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构建起全新文旅夜间消费场景和模式等。做好“客源”文章,多措并举强营销。针对省内、川渝、两广、两湖等传统客源市场,推出自然山水观光、民族文化体验、城市休闲、乡村度假等旅游产品;针对长三角、京津冀、东北、西北等国内新兴客源市场,推出“荔波+中国天眼+黄果树+西江苗寨”等线路产品;积极利用RCEP政策优势发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6个贵州海外营销中心作用。针对港澳台及日韩、东南亚三大地区,推出生态观光、乡村度假、特色研学、洞穴探险等定制旅游产品。树立行业标杆,服务品质新提升。贵州近几年来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服务品质,做好服务文章。举办旅游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导游、旅游商品、民宿管家、旅游餐饮、讲解员等7个旅游行业技能大赛,选树60个行业标杆,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组建标杆团队。开展非遗、导游、旅行社、乡村旅游、民宿等专题培训2000余人次,培训文旅干部1500人。在机场、高铁站、服务区、景区等400余个点位设置旅游咨询和志愿服务点,开展志愿服务9.28万人次。完善景区内外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充电桩等;开通县内各景区间及省内各景区间的旅游直通车,推动高铁、飞机、自驾车实现“零换乘”;完善住宿餐饮配套,引进高品质酒店、餐饮品牌入驻,提升服务品质。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