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锚定目标 阔步前行

花溪城区一角。 孙操 摄

花溪公园。(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青岩古镇。 (贵阳市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花溪扰绕露营基地。 朱迪 摄

花溪高坡云顶花海。 余军 摄

花溪景区推出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供图)

花溪区南部综合农贸市场。 朱迪 摄

朱迪

花溪

75年日月轮换,75年沧海桑田。回首来路,足音铿锵。贵阳市花溪区干部群众承前启后、发愤图强,以昂扬自信的斗志、扎实务实的闯劲、开拓创新的精神,一路向前、一路超越,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征程。

如今,这里底蕴深厚,高校林立、人文荟萃,文化氛围浓郁;这里活力涌动,产业园区崛起,工地塔吊林立,发展步伐坚实;这里充满希望,老城焕新、烟火升腾,生活方式换代升级。

展望未来,奋楫争先。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花溪区委、区政府以实干为舟、以奋斗作桨,紧紧锚定“一城一副四区”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向稳前行、向优奋进、向实发力、向新奔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花溪篇章而奋斗。

强筋健骨 筑牢工业“顶梁柱”

从起势到蝶变,花溪工业开启加速腾飞的步伐。

9月8日,贵阳市花溪区表面处理产业园正式开园。园区占地190亩,总投资约11亿元,服务领域涵盖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电气电力、五金卫浴等行业,是全省唯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电镀集中处理中心。

园区全面投产后,可建设高标准生产线超200条,预计能吸引百余家企业入驻,推动花溪区乃至贵阳贵安表面处理企业集聚发展,培育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崛起的主战场。花溪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助力工业园区做大做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强省会”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生态特色食品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布局,该区强化统筹调度、紧盯企业培育、加快转型升级、做优服务支持,吸引了一大批投资量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相继落地。

同时,发挥达沃斯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引商招商力度,延链强链,培育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花溪燕楼工业园区等平台载体,加快推进优质项目建设,持续优化光电显示、汽车电子、智能终端、能源电子等产业布局。

加快建设特色食品产业基地、特色食品生产及展示中心、特色饮品生产基地等,瞄准“三品一菜”,做大做强花溪牛肉粉产业,有序推动食品企业入驻园区,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区。

向“新”而行、向强奋进,花溪目标明确。全力促进工业发展,2024年,花溪预计将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央企制造业总产值12亿元以上,成为贵阳贵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融合创新 构建文旅全新格局

在天河潭景区,可于烟火秀中深度体验浓缩的贵州山水精华;逛青岩古镇,可在寻访休闲文旅街区见证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光芒;行走“青黔高”旅游环线,可沿路感受“乡愁诗意”的田园魅力……近年来,花溪文旅场景推陈出新,涌现出一批“可感知、可消费、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旅游发展魅力四射。

发展旅游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文旅活区”战略,花溪围绕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聚焦顶层设计,精心谋篇布局,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秀美花溪”文旅品牌越擦越亮。

从风景到场景,花溪区挖掘梳理、活化利用文旅资源,启动建设两周文化园、吴中蕃故居等项目,打造故事场景、植入文化链接、传递人文温度,讲好花溪的历史文化故事。

释放“文旅+”活力,该区推进文旅产业与农业、服务业等行业融合发展,以中铁·溪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康养旅居,孟关汽车越野玩家基地为代表的山地运动,以马场、扰绕为代表的旅居示范项目等新兴产业逐步兴起。

以项目引领旅游产业化,该区引进壮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旅龙头企业,在青岩古镇、天河潭、十字街等景点催生一批文旅演艺、沉浸式体验、剧本娱乐等新业态运营主体,加快形成骨干企业引领带动、新兴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同时,持续强化校地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文旅规划、管理及服务人才,升级改造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文旅服务配套及服务品质。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花溪区推动文旅融合、做好文旅服务,让游客从单一游览走向深度体验,区域文化影响力、旅游吸引力、产品供给力、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文旅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追青逐绿 书写发展“绿色答卷”

如果说旅游是花溪高质量发展的一张“王牌”,那生态就是花溪高质量发展最深厚的底色。

漫步花溪,好风景让人移不开眼——风景如画的公园,绿意葱茏的街景,城市湖水相伴,乡村绿树环绕,满眼皆“绿”,令人沉醉。

秉持生态立区理念,花溪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优势转化成资源优势、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厚植生态底色,花溪从保护一片蓝天、一江碧水、一块土地着手,在大气环境整治、水环境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等方面狠下功夫,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环保“攻坚战”。

2024年上半年,花溪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生态保护“成绩单”亮眼。

全区坚持生态优先,连续摘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块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字号“金字招牌”,生态价值潜力不断提升,绿色底色更加厚重。

逐绿而行让花溪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强,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也在持续提升。

为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大力发展生态特色食品产业,花溪引进了贵阳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贵州天之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绿色友好型企业,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重点企业开启技术改造,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构建生态特色绿色产业体系。

以“绿”为底绘就发展画卷,花溪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颜值,让城市魅力升级、经济发展加速,也为幸福生活“加码”。

亮点

“两改两治理”绘就乡村新图景

“圈舍干净又整洁,院里再也闻不到臭味了。” 9月18日,站在改造后的牛圈前,花溪区青岩镇山王庙村村民唐志军笑容满面。

唐志军老两口一直以养牛为生,并在院子里搭建了圈舍,每逢高温天气,圈舍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气味会弥散至整个院子,一度让一家人很苦恼。

今年初,随着“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山王庙村被纳入全省首批“两改两治理”(农村改厕、改圈,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先行试点村。花溪区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村民自治的原则,在该村选定11个农村畜禽圈舍作为示范圈舍,以“首圈过关”为标准开展畜禽圈舍改造,唐志军家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一番改造,原本10多平方米的圈舍被划分成储物间和牛圈两处空间。圈舍四面通风,并设置了粪水排泄口,通过“粪尿分离、分类发酵”的模式,对粪、尿进行分类收储。

“牲口在里面住着也凉快干燥,我们进去打扫卫生也很方便,环境舒心多了。”看着改造后的圈舍,唐志军说。

与此同时,在距离唐志军家几百米远的溪楠水乡山庄,9间茶室的主体建设已经完成。茶室设计了木门框、玻璃窗,部分房间摆上了茶盘及书法作品,氛围清幽雅静。

“这9间茶室均用村民的闲置圈舍改造而成。”青岩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詹谨瑒说,为了方便看管和养护牲口,当地群众在过去养成了聚集修建圈舍的习惯,但随着村庄发展,这些圈舍便被闲置下来。

闲置圈舍由于缺少维护管理,不仅影响村里环境,还浪费土地资源。为此,山王庙村抓住“两改两治理”契机,与山庄负责人洽谈沟通,通过从农户手中流转圈舍,采取“功能性调整”的方式,对闲置圈舍进行了改造。

“闲置圈舍变‘茶社’,不仅促进村民增收,也更好地解决了圈舍的污水及垃圾治理问题,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改善。”詹谨瑒说。

2024年,花溪区共打造3个“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村,除了山王庙村外,市级示范村龙井村、区级示范村马场村也在加快推进。

“我们成立了区级专项指导组开展指导,按照需求推进工作,确保改造和治理取得实效。”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和美乡村建设专班负责人徐仲恒表示,随着示范村工作成效显现,花溪将推动“两改两治理”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建设和美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根基。

用心用情铺就幸福就业路

将一根细长的藤条穿入网格,娴熟地一串一拉,一个精致果篮底座逐渐成型……近日,在花溪区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的贵州省自强藤艺有限公司里,郑传春与几名工友正在加紧赶货。

偌大的加工车间,摆满了各类藤编成品及半成品。郑传春坐在堆满藤条的工位上,手里忙个不停。“你看,这是我自己学习琢磨出来的新式样,3天左右就能编好一个。”

进入公司4年来,郑传春已从一个对藤编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到如今手艺娴熟还能带教上课的老师傅,他说这份工作让他找到了社区生活的归属感。

因幼时患病导致腿部残疾,郑传春需要依靠轮椅出行。5年前刚搬进南溪苑社区时,生活方式与环境的突然转变,曾让他很不适应。

作为该区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南溪苑社区搬迁安置了来自花溪7个乡(镇)的上千名搬迁群众,其中残疾群众占比达到13%。

为帮助社区残疾群众加快融入新生活,南溪苑社区聚焦群众就业问题,整合资源,将社区闲置空间集中出租,陆续引进多家劳动密集型、手工加工型企业建厂,并签订协议面向南溪苑社区的弱劳动能力和残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郑传春进入了以手工为主的自强藤艺公司。

肯吃苦、有耐心的郑传春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很快成了厂里的熟练工,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每天在这里工作,养活自己不是问题。”

“扶残首先要扶志,他们才有开启新生活的底气和勇气。”南溪苑社区负责人赵世兰说,南溪苑积极引进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入驻,在举办就业招聘会的同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让社区有劳动能力且有需求的残疾群众实现100%就近就业。

手记

蓄势突破 跨越赶超

从过去的“贵阳郊区”到现在的“旅游名片”,从曾经的交通不便到如今的人流汇聚,75年,是花溪区砥砺奋进、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的发展史,并记录了花溪人民实干奋进的足迹,见证了花溪发展的崛起。

历经了波澜壮阔的岁月洗礼,花溪,这片土地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和新颜。行走在这里,无论是在苍翠绵延的青山、丰收在望的田野,还是在人来人往的城区,乃至生产繁忙的园区,都能深刻感受到新时代赋予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以及一股蓄势突破、跨越赶超的奋进力量。

花溪,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正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乘势起航、逐梦前行。

--> 2024-09-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412.html 1 锚定目标 阔步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