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为乡村述史 为乡愁立心

谌晗

打破以往“大村名村才编史”的刻板印象,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草根村史,让乡愁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字依归,也必将在更广阔的场域积蓄起更强的村庄自信、发展自信和奋斗自信,激励黔贵儿女攥紧乡村振兴“接力棒”。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作为国家地理版图的基本单元,乡村是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的空间载体。情牵大国小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一段村史,几多乡愁?在贵州,13695个行政村,每一个都是当地村民在时间轴的流变中用勤劳、智慧、善良、拼搏塑造而成的美丽家园。开展村史村事挖掘整理,是对村风村俗、村景村貌、村情村事的审视,它浓缩着过往、映照着当下、寄托着未来。

村村有村史,寨寨有村事。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挖掘整理村史村事,旨在为乡村述史、为乡愁立心,记录展示我省厚重丰富的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座村庄,它是游子的来处,也是午夜梦回的归途。耕种与粮食,亲朋与近邻,抑或婚丧嫁娶、凡俗日常、乡野歌诗,日月悠长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一代代人的青春,寄托着一代代人走出大山的渴盼,也召唤远方游子归家,共建美丽家园。

村史记录光阴,字句寻根脉传承;村事述说变迁,点滴载黔贵乡愁。在时代洪流中,部分村庄历史痕迹随岁月更迭而隐退,留住村史村事不止是留住乡愁,更是汇集民意、集聚民智、赢得民心的一件大事,过程扎实和成果丰硕一样重要,更需要各方动起来。

故乡,是一本读不完、难写完的大书。打破以往“大村名村才编史”的刻板印象,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草根村史,让乡愁有了实实在在的文字依归,也必将在更广阔的场域积蓄起更强的村庄自信、发展自信和奋斗自信,激励黔贵儿女攥紧乡村振兴“接力棒”。

从源起由来到山光水色、从家规祖训到村风村俗、从乡村小故事到发展大事记……村史村事的挖掘整理,涉及方方面面,更期待各地创新实践方法,用好口述访谈、资料查阅、实地走访等形式,力求原汁原味保存村史村事风貌,深情书写宏阔细微山乡巨变。

坚持历史性,原汁原味保存村史村事风貌。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个人乃至每座村落都要面对的问题。作为地方史中最小单位的一种,村史更具体而微,村事多口耳相传。不熟悉村情、民情,工作推进难免盲人摸象;没有热情、激情,挖掘整理难见好成果。

村落何时形成?村名因何而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所属行政区划演变几何?民间艺术诞生传承情况咋样?……回应疑问,要求在村史村事挖掘整理过程中,坚持调研开路座谈访谈,用好族谱、家书等书面档案,多方核查比对,确保依据可靠、事实准确。

应当警醒,原汁原味并不意味着枯燥晦涩,尊重史实绝非曲高和寡。挖掘村史村事,归根结底依靠人民也为了人民,不能偏离本义“走过场”“图热闹”。只有做好转化、当好翻译,用家常话讲活村史、用大白话讲好村事,“带土味”“冒热气”才能赢得群众掌声。

坚持时代性,深情书写宏阔细微山乡巨变。

新时代以来,贵州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的奇迹——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曾经的贫困县、贫困村,如今产业兴、环境美、人气旺,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阔步乡村全面振兴新赛程。

一册村史、一卷村事,是时代大窗口、贵州新图景。我们今天开展村史村事挖掘整理,绝非是在“故纸堆”里打转,而是要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我们的视野不能限制于一地一隅,更要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过程中,小小村落升腾起的梦想与希望。

脱贫攻坚的欣慰战果、特色产业的拔节生长、躬耕传家的幸福笑脸、和美乡村的美好畅想……贵州大地上的历史性跨越,有多少甘苦血汗,就有多少百折不挠,把这些动人故事挖掘好、把这些不俗成就梳理好,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同铸村庄根与魂,勃发乡村力与美。存史留痕、记事润心,不仅是追溯足迹,更是要在每一颗心灵深处播下团结奋斗的种子。我们有理由期待,开展“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新的共识将如星辰般闪亮升起,照亮乡村全面振兴的浩荡征途。

--> 2024-09-24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135360.html 1 为乡村述史 为乡愁立心 /enpproperty-->